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搬出新未来 融嵌成一体——《安得广厦——云南百万大搬迁纪实》记录全面小康路上的“云南奇迹”

原著

◆文  /  云南教育出版社  邹滢

013.jpg

▲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圆梦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有着深厚的家庭情结,“安居乐业”就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在决战脱贫攻坚以前,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云南,并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愿望。

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云南省的贫困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差、居住更加分散、构成更加复杂、社会发育程度更为落后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原战区和边境一线。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自然条件恶劣,抵御自然灾害和开展生产自救的能力较弱,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根治贫困,云南开展了一场涉及近百万民众的“大搬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十三五”期间,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总规模99.6万人,居全国第三,搬迁工作涉及全省121个县(市、区),占全国搬迁总规模的十分之一,全省设有1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成为全面小康路上闯出的“云南奇迹”。

2021年6月,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安得广厦——云南百万大搬迁纪实》一书,用一个个真实案例记录了云南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前后,搬迁民众的心理变化、生活生产变化,以及随着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搬迁效益日益凸显,搬迁群众在崭新的家园里安居乐业,共奔小康的动人故事,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云南省易地搬迁工作,在让各族目标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背后,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起到的更为深远的作用。

搬“家”故事

迁离贫困,奔向小康幸福家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好的住户可以享受比以前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将贫困村民转移至发展相对较快的城镇区域,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合,促进了山区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83岁的刘士珍老人一家三代都有残疾人,生活艰辛贫困。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鲁家院子一期的南苑,住上了100平米的电梯房。政府不仅为他们在房间里配好了床、沙发、电饭煲、电磁炉等生活用品,还专门派40号楼的楼栋长照顾他们一家的生活,教会老人使用家用电器,熟悉小区买米买菜的位置和路线,每天早中晚都来家中看望。社区人员还给他们一家五口办理了城市低保,为老人的两个孙辈安排就读社区旁边的学校……周到的帮扶工作让刘士珍老人一家较快地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走在了奔向幸福的大路上。

苦心劝迁,心存善念顾大“家”

一户户贫困家庭易地搬迁的成功,除了有政府扶持的好政策,还离不开扶贫干部们苦口婆心的动员。

45岁的福贡能源局扶贫干部赵娟,能说一口地道的傈僳语,还能听懂怒族语。凭着这一语言优势,赵娟说服了一百多户傈僳族人家下山、入城到福贡县江西安置点的新城里生活。但傈僳族群众对她毁誉参半,年轻人、大中小学生特别喜欢她,称她是“碧罗雪山上的女神”,因为赵娟将他们的梦想照亮了,让他们走出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篱笆房、木楞房、空心砖石棉瓦房,过上了城里的现代文明生活。可是傈僳族妇女、老人却讨厌她,说赵娟是“最坏”的人,将他们的男人、儿子、孙子、孙女“骗”进城了,对赵娟冷眼相视、拒其入门。

对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赵娟并不放在心上,她知道这项工作的长远性与重要性。她心中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个人受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融入社区,致富开创和谐家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开展,使得祖辈长居深山,生产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难以建设的山区农户走出来,享受基础设施完善的生活。不仅有电有水,有便利的交通,还有农户集中居住后的社区娱乐生活。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在精神生活上也会有所丰富。

昭通大关县林干镇向阳村的盲人吴德雄,易地搬迁到靖安新城后,申请了一间临街铺面,开了盲人按摩店。一个从小认识一起长大的女孩,先在他的店里当小工、做饭,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吴德雄不仅有按摩技能,还会吹奏乐器。每天晚饭后,他都会到新城广场上参加篝火晚会,当器乐老师、吹笛子,演唱,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每一位身边的人。

搬“家”之后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居住在生存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体搬迁安置到生产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并通过帮助该群体建设安置区的生产生活设施、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人们增加收入的渠道,帮助搬迁群众一步步走出贫困,踏上致富道路。

 易地搬迁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同步小康路,进一步夯实了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集中体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准扶贫要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比扶贫更根本的,是扶志。

云南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把不宜居、不能居的生态恶化地方的老百姓搬出来,解决了他们生存生产、“同步小康”的基本问题。同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工作,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尊重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各族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中来。

 推广生态建设扶贫合作社,人与环境和谐共赢,进一步筑牢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态屏障。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农牧民转移出来,更在转移的同时,对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

云南省通过推广生态建设扶贫合作社形式,推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等工程,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同时增加林业资源管护岗位、湿地管护岗位等生态环保管护岗位,优先安排易地搬迁群众参与管护和服务,精准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原先难担重负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得以逐渐修复。

 不断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易地搬迁之后,各族群众住到了一起,比邻而居。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安置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在全省各安置点、新社区,都有精心设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墙。社区会不定期开展同心联结、德孝文化创建等活动,注重法治与道德的宣传教化作用,以此来推动良好风尚的树立,并依托节庆、文化活动等契机,引导居民们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在各族搬迁群众入住新家园后,云南省通过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社区,不断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助力各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顺利完成更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重构和文化观念嬗变,从而进一步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  纳梦月)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