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寻

观点

◆文  /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喜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有利于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提供指引。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其成长成才方向,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铸魂育人的重要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时代新人”的应有特质,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重点。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资源,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可能鉴别力不足。面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等的影响,学校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其在各种复杂形势和思潮冲击下廓清迷雾、健康成才、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重要指引。

有效路径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共同繁荣,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顺应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民族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需要持续的发展来不断缩小,只有让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一个都没有掉队,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

积极推进历史与国情教育,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基础。一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与演进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我们应该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年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经过各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共同体,“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格局特征。其中“多元”是一体中的多元、“一体”是由多元组成的一体,“多元”是动力要素,“一体”是方向和主线。二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教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负着救民族于危乱、谋民族之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向青年学生梳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构建平等共建的政治共同体、繁荣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交融共生的文化共同体、和衷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进发展,使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演绎着中华民族从独立走向复兴的历史逻辑。三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工作实践教育,即向青年学生展陈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逻辑: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发展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历史与国情的教育中,夯实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基础。

构建“理论-实践-宣传”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方式。一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即在学理相契的基础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立足马克思主义国家民族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与历史观;立足近代中国的历史际遇解析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自立、自强的历程;立足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线索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制度与路径成果等,引导青年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二要发挥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功能。一方面,大中小学积极营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如在各类课程、校园仪式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在传统节庆中对民族文化特性与中华文化共性进行互动展示,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展览与专题报告等;另一方面,组织各族青年学生的交往,在不同地域文化与风俗习惯的体验与交流中增进了解,在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图景中增进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认知,进而深化对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第三,要发挥网络社会空间的宣传教育功能。从学校到社会要建设网络信息工具全覆盖的宣传平台,无论电脑手机、微信微博,还是短视频微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以贴近青年的形式、走进青年的方式成为青年学生浸润其中的日常。

(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及其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价值研究”(DSYJ04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赵芳)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