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凸董箐村:易地搬迁换新颜民族团结谱新篇

示范

014.jpg

一大早,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三转弯村委会凸董箐村组的食堂中已是一片忙碌的身影。村民们你择菜、我切肉地精心准备菜肴,用来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花山节。

“过去生活十分窘迫,逢年过节,常常是一家人做上两三个菜自己吃,又或者是邻里之间凑上三五个菜聚在一起吃,菜也很普通。如今,节庆日到来之际,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同台共舞、同桌共餐,吃得好、玩得尽兴,村寨生活富裕富足,邻里关系和谐融洽。”今年50岁的村民龙学德,自幼在凸董箐村长大,谈起村寨的变迁,他感慨颇深。

上移一公里,生活甜如蜜。凸董箐村的蝶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民族宗教委“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的倾情帮扶。

015.jpg

打通开启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昆明头上有“一碗水”,这水便是盘龙区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承担着向主城区市民提供日常饮用水的重责。凸董箐位于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75户258名村民几乎全是苗族群众。一个“箐”字,便足以概括凸董箐老村的村貌村情:地处山区、林深树密、交通不便、产业单一、贫困面广,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是出了名的贫困村。除此之外,由于老村地处山脚,邻近水源地保护区,每逢雨季,淹水是“家常便饭”,不但村内土路“一雨变泥潭”,而且阴沟堵塞积水浸泡土墼房墙根,存在着严重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

2016年,对凸董箐村民来说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重要年头,村寨被纳入省民族宗教委“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巨变的时针开始飞速转动。在省民族宗教委等上级有关部门关心帮助下,盘龙区在前期深入调研、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集中资源、力量、资金办大事,整合“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项目资金2100余万元,引导发动各族村民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中。

“新村选址在距离老村一公里远的地势平整的山头——石羊圈,同期搬迁的还有与凸董箐情况相似的核桃箐。两村搬迁到石羊圈后,组成一个新的苗族聚居村落,老村则拆除恢复耕地。”三转弯村党总支书记龙顺忠介绍,易地搬迁以平整场地、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建成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一层半“小洋房”75栋,实现水、电、路、通信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公厕、垃圾房、截污网等环保设施应有尽有。

“所有新居全部加装太阳能,家电网络一应俱全。村民彻底告别了从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过去老村只有2米宽仅容马车单向通过的泥土路,现在硬化路不但直通家家户户门口,而且宽得能容小汽车相向行驶。”龙顺忠介绍,“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除了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外,还为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文化活动室、斗牛场、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小广场等文体活动设施相继拔地而起,村党总支以民俗博物馆为基础打造“三转弯文化中心”,既留住了美丽乡愁,又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提供了教育教学基地;新建设的高山音乐厅,为苗族同胞充分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提供了设施齐备的专业场地,村民们组建了自己的“苗族合唱团”,创作了一批抒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之情的民族特色歌舞剧、音乐剧、合唱曲等节目,不断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如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每年的花山节等传统节庆日期间,凸董箐的斗牛比赛、歌舞展演总能吸引邻近县(区)的各族群众前来观光旅游,大家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同吃一桌“民族团结百家宴”,共度一个载歌载舞的传统佳节,为村寨的发展打开了一扇与外界联通的大门,进一步促进了水源地保护区各村寨的交往交融。“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苗族合唱团日益壮大,已发展为由50人组成的涵盖18岁到57岁的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队伍,表演也日益专业化,多次代表盘龙区参加省、市举办的一系列文艺展演,登上过央视音乐频道《歌声与微笑》舞台,最远去过北京,不但是盘龙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对外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精神风貌。”2017年以来,凸董箐先后被省、市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盘龙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一个重要成果。

016.jpg

系牢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凸董箐“上移”的一公里,不但是开启幸福生活的一公里,还是助推苗族同胞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公里。走进新村,除了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小洋楼”令人印象深刻之外,村道两旁整齐竖立着的一块块宣传栏也特别引人注目。

“搬迁之后,区民宗局将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利用村‘两委’换届契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必选课、必修课,持续加强各族党员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者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盘龙区民宗局局长张宁坤介绍,在此期间,区民宗局、区司法局还专门帮助凸董箐建起了民族团结法治广场,设立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为内容的宣传展板20多块,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以案说法等群众易接受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树牢各族群众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

同时,区民宗局、区司法局还采取集中宣讲、入户走访、发放宣传折页等方式,将党的惠农政策、帮扶政策,以及《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政策送到各族群众身边。

“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全村男女老幼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显著增强,一致要求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村规民约。”张正兴介绍,目前,讲文明、讲团结、讲奋进在全村上下蔚然成风,过去柴草乱堆、私搭乱建等不文明行为早已销声匿迹,邻里之间团结和谐、互帮互助。许多村民在春节期间,还会特别将感恩党和感激政府的心里话写成春联张贴在家门上,将党徽、红石榴、芦笙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彩绘在房屋外墙上;大家在和谐村寨、文明家庭、民族团结示范户等创建评比活动中踊跃争先争优,自觉做到与一切可能破坏邻里和谐、民族团结和村寨发展的事情作斗争,自搬迁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精神纽带越系越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凸董箐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思想认识,对盘龙区进一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在省、市民族宗教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盘龙区紧紧抓住村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契机,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不断拓宽凸董箐与全区其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

“在区民宗局的牵线搭桥下,我们村与主城区的桃源社区、小坝社区、同德广场商业楼宇等积极展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对共建活动。比如,我们会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期间联合展开歌舞文艺展演活动,许多主城区的居民、白领精英与水源地保护区的村民因此而相识相知,甚至主动结对子、认亲戚,成为一家人。”龙顺忠介绍,随着水源地保护区与城区各民族之间交往联系日益频繁,平日里,村民们会将自家种的有机绿色蔬菜、水果,羊奶、牛肉等农副产品带到社区、商业楼宇专门提供的点位售卖,扩大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而各城市社区、商业楼宇也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水源地保护区群众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并展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业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问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主城区社区党组织、“两新”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广大居民群众,也会经常到水源地保护区各村展开送学送医、走访慰问、植树清污等公益活动,形成各民族携手共同守护昆明绿色家园、共同开辟创业就业渠道、共同携手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喜局面,促进了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图  /  昆明市盘龙区民宗局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