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广南县六郎城村:古寨迎春风 花开待客来

家园

◆  文·图  /  广南县民族宗教局

202212JJ-01.jpg

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文山州广南县杨柳井乡六郎城村都会举办祭“六郎”系列活动,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在热闹的氛围中,漫步青山绿树间,细闻淡淡的石斛花香,感受古风和烽烟文化。六郎城村是一个有着动人历史故事、淳朴民族风情和生态美景的寨子,据传是宋朝名将杨六郎的部下在此安家繁衍而得名。在村内散步,就像打开了岁月的书页,千年奇关、古堡让人流连忘返;民族风情和生态美食让人拍手称绝。

2016年,在省民族宗教委 “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六郎城村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三产融合”的“新路子”让曾经一度处于“发展末梢”的六郎城村声名大噪,成为文山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的典范标杆。

202212JJ-02.jpg

铺就共同富裕路

“地险雄关仍王垒,山环水绕自金汤,只因生在莲花界,也把村名号六郎。”六郎城村的名字里虽然有个“城”字,但其实只是一个淳朴秀气的以壮族人口为大多数的小村寨。过去,六郎城村与其他大多数山区村寨情况相似,村民以种植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曾经的130余户村民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六郎城村位于喀斯特地貌地区,曾因地势险峻、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导致村寨发展基础薄弱,是脱贫致富要啃下的‘硬骨头’。”驻村第一书记周应方介绍,闭塞的环境是制约六郎城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打开与外界的联系,实现“走出去、引进来”,才是六郎城村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

道路通,民心通。修路是“走出去”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法宝。

2016年,广南县民宗局把改善民生作为六郎城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省民族宗教委“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落地六郎城村为契机,开启了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历程。

“我们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精准施策、协力推进,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着力提升六郎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重点解决各族群众出行难、喝水难、住房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广南县民宗局局长陆炳辉介绍,随着“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的实施,寨门、古道、城堡修复得更有味道,新修建的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等也为村民们茶余饭后增进感情、商讨村内事务提供了重要场所。尤其是宽敞的硬化路,实现了群众联通十里八乡村村寨寨的夙愿,走亲访友便捷了,游客进来方便了,六郎城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面对大好的发展形势,村民的积极性彻底被调动起来了,大家汇聚一堂,一起为村子接下来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已经实现“走出去”的六郎城村,把什么“引进来”成为各族群众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

“六郎城村适合栽种铁皮石斛,再加上村寨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完整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加快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周应方介绍,经过反复讨论后,村民们决定“靠山吃山”,走“三产融合”的新路子。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六郎城村引进原生铁皮石斛种植,打造了千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建立起村民互助合作发展机制。地处深山的静寂古村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六郎城村石斛种植基地可以看到一个奇观——石斛苗有直接栽在坑洼不平的石头窝中的,也有村民借助梯子将一棵棵石斛苗种在树杈处,用牛粪和泥巴敷住根部后,再用钉子固定。“跟大棚里的石斛相比,六郎城村石斛的生长条件与野生环境无异,虽然生长周期是普通石斛的两倍以上,但品质要好得多。”村民高文宇介绍,如今,石斛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保障。“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过去想都不敢想。种石斛不但没有种地累,而且现在我一个月的收入比以前种地三个月的收入还多。对我这样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很满足了。”

202212JJ-03.jpg

六郎城

发展文旅促“三交”

野生铁皮石斛种植不仅铺开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也促进当地的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而开展的乡村旅游,成为了六郎城村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绵绵细雨中走进六郎城村,村口高耸的山门让人肃然起敬。随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乡村旅游让“养在深闺”的六郎城村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让人忍不住要前往一探究竟。

“乡村旅游就是要做好服务,做出特色亮点。”陆炳辉介绍,为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县民宗局专门组织农户参加农家乐厨师培训,掌握石斛鸡、石斛馒头、石斛酒、石斛汁、石斛花茶等制作工艺,指导他们开办农家乐,再通过农家乐辐射带动群众开发民宿、餐饮产业,推动各民族“抱团”发展,共同创业就业,真正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村寨的历史人文优势,在县民宗局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六郎城村整合 “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等项目资金,打造了民族文化宣传长廊和环山文化古墙,并组织村民成立了3支民族文艺表演队,依托六郎节、三月三等传统民俗节庆日开展传统歌舞乐表演活动,不断为乡村旅游进行“文化赋能”,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

“目前,村寨已形成集石斛种植加工、示范观摩、观光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铁皮石斛产业综合体。村寨漂亮了,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们有事做了,整个村子的精气神都变好了。”周应方介绍,游客在“量身定制”的集党建引领、民族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特色产业发展为一体的观摩旅程中,不仅可以一睹千年奇关、养生古堡,还可以体验穿越历史、参加民俗活动、品尝生态美食。各族群众用勤劳的双手赋予青山绿水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各族群众以旅游为媒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幸福的欢歌笑语在村寨上空回荡,成为广南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