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难得”夫妻走过的34年——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苏秀兰

人物

◆文  /  关雪云

037.jpg

昆明市寻甸县塘子街道小海村有一对苗族夫妻——张正明与苏秀兰,提起他俩,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俩“十分难得”。

之所以说“难得”,是因为张正明与苏秀兰在一起生活的这34年,也是他们为小海村摆脱贫困尽心竭力奋斗的34年。

“倔牛”回家

和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一样,张正明、苏秀兰也是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结婚前苏秀兰并没到过张正明的老家。

1982年,当苏秀兰第一次来到小海村,她的第一反应是委屈,甚至想哭。“住的是茅草屋,穷得连衣服都穿不上,得赤脚去砍柴。”张正明也感慨说:“那时的小海村是真的穷,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讨不着媳妇。说起小海,大家都摇头。”可就算是这样,苏秀兰也没想过逃离,因为她看中的正是张正明的倔强,“他是一门心思要回家的倔牛”。

原来,1982-1987年间,张正明曾在山东潍坊当过航空兵,部队的锻炼增强了他对家乡的责任感。当看到一则退伍老兵建设家乡的新闻时,张正明更是认定这就是他要走的路。

其实,张正明当时有很多选择。有人劝他留在大城市,有人劝他下海经商,甚至还有亲戚给他找好了体制内的工作。但他都一一婉拒,一门心思想要返乡。

上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小海村村民没出过镇、没上过学,汉语说得也不流利。因此,当过兵的张正明被大家认为“见过世面”,回家后很快就被推选为村主任,而苏秀兰也跟着扩大了“贤内助”的工作范围,成了张正明工作上的好帮手。

038.jpg

▲夫妻二人

蹚出一条路

要想富,先修路。

张正明夫妇对此有深切的体会。小海村距离塘子街道大约7公里,最困难的是入村那四五百米的小道。“以前塘子来的‘火车路’,到快进村时就‘断头’了。”一旦要运输大体量的货物,只能靠人力,别看路不长,只有四五百米,但却苦了村民。“小海村有种植烟叶的传统,碰上烤烟季,对煤的需求量很大。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次我家拉了两吨煤,由于车进不了村,煤被下在‘断头路’的尽头。剩下的四五百米看着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张正明回忆,当时他和老伴带着一头牛、一匹马,2吨煤硬是来回拉了7天。  

这7天的艰辛让夫妻俩感受颇深,那份艰苦直至今日都记忆犹新。经此一事,张正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段路不仅是村民生活的一大障碍,更是全村脱贫的“拦路虎”。

“修路!”1989年,张正明将小海村的实际情况反映到镇里,获得了4000元的修路经费。经费到账,张正明就在全村动员,一家两人,出工出力。没石头就上山挖石头,没压路机就拖着木桩压,先修路后吃饭,大伙都拿出了吃奶的劲儿,100个人修了40天,虽然建成的只是一条土路,但对村民来说,却是一条期盼已久的坦途。

1998年,作为县人大代表的苏秀兰在会上提出申请——为小海村铺设一条水泥路。修路的4年里,张正明家变成了联络站、监督办。“那年头,从镇上到村里都没地方吃饭,领导来了,总得做顿饭给人家吃。”苏秀兰早已记不清自己为修路下了多少次厨,碰上没钱的日子,她还会去亲戚家找米、找油、找肉。张正明则承担起监督工程之责,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水泥标号是否合格、压路是否平整、地基是否夯实都逃不过他的一双火眼金睛。

两口子偶尔也会因修路起冲突。一次,领导入村调查路况,张正明硬把正在田间劳作的苏秀兰喊回家做饭。苏秀兰边走边哭,委屈地说:“人家的包谷都一丈高了,我家的还没出苗。”

张正明怎会不知道这些,“但修路是全村的大事,自家的事只能往后延”。忆及往事,他很自豪地强调,这条路今天仍是村内的主干道,“路还好得很,没有修整过。”

不只是修路,34年里,修水库、办夜校、装电杆……老两口哪一次都是舍小家顾大家。“十分难得”——老两口对于村民的评价可谓受之无愧。

至难之事

“我当村主任最难的事儿有两件,一个是计划生育,一个是脱贫攻坚。苦,特别苦。”张正明所说的苦,很大程度上与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有关,这一点,在脱贫攻坚中体现尤为明显。

小海村分为小海老村、山后村和易地搬迁后的小海新村。小海新村共有33户、114人,其中大多数来自山后村。在小海新村的宣传栏里,还保留着搬迁前山后村土坯房的照片,与如今的小海新村每家一套105平米的新建砖混安居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至于让人很难理解,村民一开始为什么不愿意搬迁。

“小海新村易地搬迁工作启动得早,2015年就开始了,当时新村这边什么都没有。”苏秀兰解释道,山后村作为一个与世隔绝的苗族村庄,观念上比较保守,“看着新村还是一片空地,大家心里难免有些不安。这么好的房子才交5000元,谁都不相信。”

工作难做,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得一户一户解释、一家一家对话。苏秀兰记得最忙的时候,她给来家里歇脚的工作队员烤土豆,“土豆还没熟,人就都走了,就是为了抓紧时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作为村干部的张正明责无旁贷。眼看三番四次登门劝说成效不大,他就带头签字、做贷款担保人或帮人垫资。“一家贷5.5万元,我担保了200多万;有些人家5000元的建房费用,也是我垫付的。”

苏秀兰也没闲着,时常充当驻村工作队和上级领导的苗语翻译,成为上下沟通的桥梁。“放下地里的活就走,一走就是一整天。最怕刚签了协议书的农户又反悔,所有工作又得再来一遍。”谈到这里,苏秀兰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我们现在是笑着和你讲,我们干的时候是干到哭起来,干到吵起来。脱贫攻坚,真是这些年来最难的一件事儿。”

2018年9月,33户小海村民搬到了小海新村,标志着小海新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而张正明和苏秀兰在此间的努力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18年,张正明被评为“寻甸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年9月,苏秀兰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039.jpg

天伦之乐

心中的歌

2018年9月,在筹备易地搬迁的同时,小海村同步筹备着“寻甸县2018年花山节暨第二届摸鱼节”的启幕活动,苏秀兰接到了新任务——编一首歌曲。

这让平日里爱唱歌的苏秀兰一下子犯了难。一方面是自己不会谱曲,只能边哼唱边创作;另一方面是回望小海村30多年的巨变,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一时间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我就一直哼,放牛时哼,种地时哼,晚上回家也哼。”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苏秀兰一直沉浸在创作中,因为太过投入,一天夜里,她在家里摔了一跤,等缓过神来,才发现头上磕出了血。最终,苏秀兰以苗族山歌调为基础,编写出这首《感党恩 跟党走》:

我们的钟灵山 生我养我的地方

还有我的爹娘 还有我的伙伴

讲不完的故事 唱不尽的山歌

我们的小海 住进独栋楼房

党的光辉 照亮我的心窝

感党恩 跟党走

哎呦喂呦喂呦喂

感党恩 跟党走

……

时隔三年,当苏秀兰再次唱起此歌时,轻快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在屋内流转,久久不散。“唱的都是我们小海的故事,都是真实情况。”

张正明不会唱歌,他对党和国家,对小海村的热爱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思考和实践中。“小海新村搬迁后,下一步得慢慢通过教育解决就业等问题。乡镇干部轮换快,刚了解情况就调走了,这事也需要想办法……”

34年里,张正明担任村主任28年,苏秀兰担任县人大代表十余年,同向而行的老两口大多时候都在忙碌。但他俩对此的看法却是:“这一辈子累是累点,不过也好,村里的事总要有人管。”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