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泸水实践

示范

◆文  /  泸水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  石玉灵  周才金

018.jpg

泸水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国土面积3203.04平方公里,辖3乡5镇2街道,71个村委会,15个社区。这里居住着汉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83.04%。历史上的泸水凝聚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抵御外侵的中华民族精神,勒墨夺扒率领各民族儿女同仇敌忾抗击入侵英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泸水人奋勇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泸水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怒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傈僳族、白族支系勒墨人、景颇族支系茶山人等“直过民族”实现脱贫奔小康,20.4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党政“一把手”工程,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精心组织开展“建党100周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强大合力,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创建工作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格局,并与脱贫攻坚、繁荣民族文化、推进依法治市等工作深度融合。

019.jpg

▲保泸高速怒江大桥 罗金合 摄

始终坚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推动各族群众携手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类问题的“总钥匙”,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推进,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至2020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9.71亿元,实施项目234个,3万多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进城入镇,1.7万户家庭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住上美丽新居;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发展特色种植产业121.54万亩,11026人通过扶贫车间和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就业,绿水青山正逐步成为“金山银山”。2020年底,全市7.3万贫困人口和6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困扰泸水千年的贫困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欢歌和笑脸,生动诠释着泸水各族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始终以“十进”创建活动作为主阵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泸水市格力小学为代表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把爱我中华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引导各民族群众守土固边、爱国爱家;全国试点的泸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峡谷红旗飘”等宣传教育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深入开展国旗国歌、宪法法律法规等“五进”活动,引导广大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爱国守法;在风雪丫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大官兵继承和发扬“钢铁哨所”精神,在风雪中守护着各族人民安全。“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等思想深植各民族群众心间。

始终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维拉坝珠海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江海携手奔小康”的标语格外醒目,在珠海市的帮扶下,这里的居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实现就业,这里的孩子坐在全市最好的教室里学习,这里的年轻人走出怒江大峡谷在沿海发达城市实现致富梦想。在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1万多各族群众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每天晚上的“百姓大舞台”成为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片马镇片马村的褚玉强一家7口人中,就有景颇族、傈僳族、白族等4个民族,褚玉强还会说5种民族语言,全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像这样多民族组成的家庭在泸水还有很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在泸水得到了生动展现。在同心社区,来自全州四县(市)的不同民族群众相聚在一起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样的培训覆盖全市2.3万“直过民族”群众。近年来,泸水市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着力打造“阔时”“尚旺”等特色节庆活动,“傈僳族民歌”“傈僳族刀杆节”“傈僳族阔时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舞蹈《傈僳刮克》荣获全省第七届金秋风采舞蹈大赛金奖,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传承与保护中得到凸显。

020.jpg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郭子雄 摄

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爱国主义思想根基。深入开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片马人民抗英抗战爱国主义精神,不断继承和发扬各民族守土固边、爱国爱家光荣传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上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微信群等媒介,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唱好民族团结进步之歌、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文艺演出100场次,组织“文艺轻骑兵”送文化下乡演出300场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朗诵比赛200余场、演讲比赛100余场、知识竞赛100余场、专题学习会议200余场,干部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知晓率达100%。全市各族群众对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愿望日益强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日益增强。

始终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作为维护稳定的“压舱石”。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健全民族工作法治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推进“平安泸水”“法治泸水”建设,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泸水落地生根。自建县以来从未发生过因民族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巡边护边,守住泸水一方“净土”,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心浇灌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泸水市结出了累累硕果。2019年泸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试点市,202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先后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全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等多项殊荣;先后有5个单位和5名个人被授予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53个单位(乡镇、村、社区、学校)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新时代泸水各族儿女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推进落实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同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共同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泸水新画卷。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