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文化名家高奣映

人物

◆文·图  /  杨明

009.jpg

高奣映铜像

在姚安光禄古镇龙华寺内,有一尊铜像常引得游人驻足:一人头枕酒葫芦,双手置于双肩,双脚促膝弯曲交叉,袒露肚皮睡卧在榻上。神情似笑非笑,怡然自得。铜像上还刻了几行字,其中一句是:“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心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是一味黑甜,睡到天荒地老”,颇有魏晋名士风度。有人把它当作睡佛,实际上,铜像并不是佛,主人翁的名字叫高奣(wng)映,是清代姚安大名鼎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显赫家世

高奣映,字雪君,号问米居士、结璘山叟,清顺治四年(1647年)出生在龙华寺下的光禄古镇高家府邸中。高家不是等闲家庭,根据宗谱,家族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

高家的一世祖名为高定,是东汉末年越嶲郡(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豪强大姓。据载,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叛乱时,高定曾出兵相助,因有功被封为益州太守。

唐朝时期,高家子弟有多人在云南担任文武官员。到了宋朝,高家地位愈加显赫,一些子弟被分封为各地官员,其中一支被封到姚州地区。元朝时,升姚州为姚安路,以高氏世袭姚安路总管。明朝在姚安实行土流兼治,中央政府派官员担任姚安府知府,又以高氏世袭姚安府土同知(四品官员)。清朝初年高奣映出生时,高家作为土官,已经在姚安地区统治了近五百年时间。

010.jpg

高氏土司衙署(姚安路军民总管府)

少年土司

姚安自汉代至元代,都是云南通往四川的重要枢纽,也因此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内地文化与边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受这种风气影响,高氏土司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优良家风,为高奣映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高奣映晚年时曾撰写《训子语》,总结过高家的教育经验:见贤思齐,重视家教。

高奣映4岁时,父亲就开始教授其读书识字,学习四书五经。6岁时,他进入私塾学习,显现出了非凡天赋,据说读书可以过目成诵。并且,他也非常喜欢读书,家中上万卷的藏书,成为了他自由遨游的知识海洋。

8岁时,父亲带他去昆明拜见南明的永历皇帝。永历帝十分喜爱小奣映,详细询问了他的读书情况,并出了上联“八岁神童”考他,小奣映略加思索后对出“三代知府”,得到了永历帝的称赞,“神童”的称谓从此在民间传开。

彼时云南时局多变,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大举入滇,永历帝逃奔缅甸,南明小朝廷走向覆灭。高奣映的父亲担心曾为南明效力而连累整个家族,选择出家鸡足山,将世袭土职传给了12岁的高奣映。

一个少年当然难以承担如此重任,于是,高奣映的母亲辅助他处理政务。高母是丽江土知府木增之女,受过良好教育,聪慧贤良、知书达理,对高奣映影响很大。高奣映成年后多次在诗文中述及母亲的贤惠和辛劳。

不久之后,吴三桂剿灭了南明势力,晋爵平西王,手握重权的他俨然土皇帝,云南官场上下皆对其俯首听命。为了拉拢高氏家族,吴三桂没有追究高奣映的父亲,同时也认可了高奣映的袭职。康熙十二年(1673年),26岁的高奣映被中央政府正式批准袭职姚安土同知,而此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学业有成、受过历练,有思想、有见识、有能力的青年才俊。

崭露头角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央政府在这里册封了众多土官,但是土官之间为领地争夺不断。就在清政府正式批准高奣映袭职后不久,四川会理的普隆土司与云南武定的环州土司为争夺金沙江北岸的姜驿发生了械斗。由于高氏在金沙江中游一带统治时间长,威望很高,故清政府指派高奣映前往进行调解。高奣映与双方多次交流协商,最终平息了事端,他的才能更加被清政府所重视。

当时的姚安府实行土流兼治,高奣映识大体、顾大局,积极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政府权威,始终没有为发展自己的势力而越权行事,并且经常前往姚安府城协助姚安知府处理政务,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出谋献策。

高奣映心怀民瘼,提出要让百姓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产业,社会才会安定,认为这些是地方官应该重视的事情。他还为开启民智注入了很多心血,不仅崇文重教,而且还主张禁止巫术邪术。他认为,老百姓为了祭祀,把家里的牲畜都拿出来献给巫师,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断了家庭生计,所以应该严禁。这些思想对当时的姚安具有积极意义。

011.jpg

保境安民

高奣映的才干引起了早有反意的吴三桂注意。康熙十二年(1673),在吴三桂的安排下,高奣映加按察使衔,出巡川东(清代川东道,约为今日之重庆市及四川省达州市)。吴三桂以加官晋爵的方式,开始对高奣映进行拉拢。

三藩之乱爆发后,按照吴三桂的得意算盘,高奣映是其布下的一枚棋子,不仅要为其筹集粮款和补充兵员,必要的时候,还要在川东起兵响应。但是,心系国家和百姓的高奣映没有趋炎附势,更不愿参与叛乱。他对吴三桂一直虚与委蛇,以民众在逃难为由,对吴三桂的要求拖延不办。

在川东的几年时间里,高奣映更多是在寻师访友,饮酒赋诗。他寻访了明初易学大家来矣鲜旧居,并为其作传,还编辑整理出版了《来氏易注》,引起学界震动,得到了颇多赞许。到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奣映决定不再依附反叛势力,于是托病挂冠而去,返回了姚安老家。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接近尾声,清军攻入云南。这时,高奣映率领部下,参与了平定叛乱最后的战斗。他只身来到敌方大营,先后说服怀忠海、马宝等敌军重要将领归降,为防止战火继续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清政府授予云南布政使司参政道一职。

得到清政府嘉奖的高奣映,接下来似乎应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才是,但早已看淡了官场沉浮的他却选择了归隐,曾作诗“敦品不嫌居陋巷,著书尤喜在名山”以自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37岁的高奣映向清政府提出由其长子承袭世职的请求,很快得到批准,无官一身轻的他去到姚安西南50里的结璘山隐居。这里森林茂密,景色清幽,十分适合读书治学。

012.jpg

▲高雪君(高奣映字雪君)祠

服务桑梓

在结璘山,高奣映潜心读书,写出了《太极明辨》《金刚慧解》《春秋时义》等数十种著作,涉及文学、历史、哲学、音韵学、训诂学、佛学等多个领域。民国时编纂《姚安县志》的著名学者由云龙称高奣映为“名儒”,并将其与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并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奣映的治学成就。

在读书著书之余,高奣映还建立了结璘山馆,收徒教学,吸引了很多云贵川的学子慕名而来,有的为拜在高氏门下甚至不惜千里跋涉。据载,高奣映在这里教授了数百名学子,其中考中进士者22人,可谓名师之下,人才辈出,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内地文化与边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子孙,高奣映也悉心教导。他专门创作了《迪孙》《训子语》和《高氏家范》,总结其教育心得,启迪教诲后人。后世有学者认为,《迪孙》在思想和文学造诣上,与南北朝时著名的《颜氏家训》相比并不逊色。

虽然归隐,但高奣映并未忘记民众疾苦,实施了多项善举扶助百姓。比如,他开设医馆专为乡民解决病痛,不计较收入。尤其是他还设立“生产房屋”,供妇女生育使用,并配专人服侍产妇,还雇用乳母收养弃婴,这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显得十分难得。又如,他还准备了婚礼用具,专供贫困者结婚时租用,如负担不起租金,还可予以减免;修建了敬老堂,专门供养鳏寡孤独者,每月给米给钱,为其养老送终。这些措施,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四月,高奣映逝世于姚安光禄的高氏府邸,享年60岁。为姚安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重要贡献的他,也为当地百姓传颂至今。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