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乡村教师农加贵的三十年

人物

◆文  /  刘笑

013.jpg

农加贵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在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村坚守30多年的小学教师农加贵,就是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落松地村曾有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麻风村”,众人避之唯恐不及,1986年,20岁的农加贵却像一位勇士一般,毅然决然地踏入了这片“禁地”,并且一待就是30多年。面对学生的参差不齐,他创造性地开展复式教学,从一人教3个班到一个人教完6个年级,农加贵用坚守诠释了奉献的内涵。

30多年来,农加贵为村里100多名学生带去了希望,并用自己善良质朴的言行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从农加贵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最初的模样。

走进“禁区”

20世纪50年代,广南县麻风疫情仍未得到遏制,为避免疫情扩散,县政府在莲城镇坝汪村的深山里,建立了一个集中收治麻风病患者的“点”。集中到这个点居住的有汉、壮、苗、彝、瑶5个民族的群众56户180多人。因麻风病人集中居住在这里,被人们称为“麻风村”,平时除了县皮防站的专业医生到村口的专用点发药外,没有人敢走近这个村。随着村里的孩子逐渐长大,适龄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村外的学校不敢接收这个村子的小孩读书,孩子就学成了最大的困难。为了小孩有学上,通过村干部出面协商,借用县皮防站建在该村门诊部的一间破旧土坯房来办学。这间房一半是医院用来放药品的仓库,另一半做教室。有了教室,村民们便四处寻找一位“识字”的人来教孩子读书认字,但一直没有人愿意到村里给这群特殊的孩子上课。

农加贵,出生在一个普通壮家山寨,因家庭贫困,1986年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他的叔叔想着给他找点事情做,就这样他第一次踏进“禁区”。

“走到村口我还是有点害怕,领孩子来读书的家长们,远远地站着、看着我,看到麻风病人因病致残的相貌让我感到不安,当时只想掉头就跑。”农加贵回忆起20岁那年夏天的事,说话的语调也渐渐低沉下来。那时年轻的他不仅承受着家人的反对、冒着失去恋人的风险,还担心着自己会被疾病传染,带着恐惧心理的农加贵战战兢兢地走进了教室。学生怯生生地坐在简陋的教室里,看着眼前这个从未谋面的老师。“看到那些孩子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跟外村的孩子一样健康正常,放心了一些,但是恐惧还未完全消除。”

是留在村里教书还是走人?农加贵总是一遍一遍问自己。“村里的孩子总是要有人教啊!”农加贵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和村民恳求他留下的样子。最后,为了全村的孩子有书读,将来可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农加贵下定决心冒这个险,他走进麻风村,接手了这个“高危”活儿。

1986年9月1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农加贵从那时起就成为“麻风村”小学的第一任老师。从正式开学那天起到现在的30多年里,农加贵一人撑起这所学校,为村里培养了100多名小学毕业生。他用自身所学帮助孩子们开启智慧,尽其所能给村民们解难答疑,为这座荒凉的大山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014.jpg

农加贵老师在陪孩子们吃饭

不止是老师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学生们上三年级需要转学的时候了,但由于其他地方的学校听到“麻风村”的学生都避而远之,没有哪所学校愿意收他的学生。农加贵说:“当时村民很急,甚至有村民说,小孩没学校要、不能升学,我们村的学校就没有办的必要了。”

孩子没书读,村民们绝望、沮丧的表情,让农加贵感到心痛。为了村里小孩的明天,农加贵向村民承诺:“其他学校不要,那我就一直教到小学毕业。”他的话,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孩子们又能继续在村里读书。村民们乐了、孩子们笑了。

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小学毕业,学生人数增多、课程也随之增加,村外其他学校老师又不愿来,农加贵知道自己今后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不同班级的所有课程,就算只上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这几门课,一个星期也有70多节课。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农加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班级管理。

在教学中,他先安排高年级的孩子预习或写作业,再开始教低年级的孩子;低年级的孩子开始复习时,他再去为高年级的孩子上课。农加贵摸索出这套循环复式教学方法,既兼顾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班级管理中,为有效管好班级的孩子,他通过培养班干部、小助手的方式,搞“学生自治”,管好班级。农加贵认为搞“学生自治”很管用,多年来,除了生病,没有一个孩子无故迟到早退,更没有辍学,给农加贵省了不少心。

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后,农加贵更加繁忙,他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给学生做早餐,早上8点开始上课。中午11点下课后,他又带着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学生生火做饭,每餐两菜一汤,每周确保学生吃上两次到三次肉。

农加贵成了这个学校孩子们的老师、保姆、炊事员,他每天在教室与厨房之间来回不停地奔跑着,但他没有叫一声苦。“累吗?”“累,但习惯了!”农加贵总是这样回答类似的提问。

为上学“改村名”

1992年,对于村民和农加贵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就在这一年,“麻风村”这个禁区的警戒线解除,正式宣告当地麻风病的历史彻底结束。而这一年也是首届学生小学毕业之年,农加贵再一次面临学生升学的难题。

“村外学校知道是麻风村的学生就不要,学生升学填报学校时,都不敢再写‘麻风村小学’,我当时就想把学校名字改了,改成落松地小学,因为这里落松(花生)比较多。”农加贵说。经与村民商量,一致同意把“麻风村”改为“落松地”村,将校名定为落松地小学。

首届10名参加考试的毕业生,最高的206分,最低135分,超过115分的录取线,全部可升入县城读初中。喜讯传来,全村一片欢腾。为确保学生能顺利到县城读书,农加贵不断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与支持,要求农加贵先带领学生到县皮防站做健康体检,办理健康证,初中学校才能接收。学生们都顺利通过体检办领了健康证,全都如愿到县城就读初中。

落松地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过县城,新生入学当天,农加贵亲自把学生送到县城,这批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一路上个个兴高采烈。这一路,虽然他和学生们受了不少苦,但农加贵认为,最让他骄傲的是学生们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所做的努力。

015.jpg

▲农加贵老师带领学生上劳动课

读书更重要

农加贵在到麻风村教书之前,他就认识了邻村的一个壮族姑娘农秀丽。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彼此都相亲相爱,双方的老人也同意他们的婚事。当时,农秀丽得知农加贵要去麻风村教书,怕他被麻风病传染,极力反对。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农加贵认为,如果自己不去,山背后的那群孩子就没人教,孩子们也许永远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

“如果被麻风病传染了,我就留下当一个村民。”为了教山里的孩子,农加贵选择到这个“禁区”教书之时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农秀丽与农加贵谈了七年的恋爱,农加贵不仅没有被麻风病传染,而且还把村里第一批优秀学生送进县城读书,这让农秀丽很敬佩。

“我很对不起爱人,因学校离家远,平时我要管好学生,很少有时间回家,家里的农活全靠爱人操劳。”自1993年农加贵与农秀丽结婚以来,每年只有假期农加贵才能帮家里做些农活,平时的农活和两个孩子都管不着,对此他深感内疚。

一分耕耘,自有一分回报。1997年,农加贵由代课教师转正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7年11月17日,农加贵作为云南省唯一当选的“敬业奉献全国道德模范”,赴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握住了这双以前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手。对于先后获得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道德模范、“四有好老师”等荣誉,农加贵认为能让深山里的孩子有书可读,比这些荣誉更重要。

金钱对每个家庭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对农加贵这样的家庭。两个子女还在读书,老屋需要改造,家里也需要各种开支,可农加贵却把他在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奖励的10万元钱全部捐给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用于资助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读不起书的学生,村民和亲戚朋友对此十分不解。“政府奖给我的这些钱,是政府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希望它花得更有意义,希望这些钱能够帮助几个边远山村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小孩。”农加贵说。

坚守,是因为不舍

扎根“禁区”30余年,农加贵坚守初心,独自一人坚守一个学校。然而,又是什么支撑着他坚守麻风村30多年呢?“我刚来学校的时候,村民们怕我走了,每月自发凑给我35元钱作为额外补助。这35元钱零碎得很,是村民用锅蒸过、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我的,每次收到这笔补贴,我心里都热乎乎的。”村民凑给农加贵的这35元钱,他大部分都用来解决学生和村民的困难。

“我来麻风村教书,村民们都很关心照顾我,没时间回家拿米和菜时,村民们省吃俭用,给我送来了大米和各类蔬菜,让我安心教书。村里还给我划了2亩田地,春种夏管都是群众自发帮忙。村民们真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一直坚守、扎根‘禁区’到现在,我心里面也想着一定要把这些小孩子教好,来回报村民。”

30余年来,农加贵一共带过10多个班102名学生,最多的班有18人,最少有5人。许多学生已走出了寨子,大部分孩子都去外面工作了。当谈起学生,农加贵觉得很有成就感。

从落松地小学出去读书、走上工作岗位的有教师、有医生、有公务员、有企业老总……“没有农加贵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没农老师进村教我们,我们就不可能走出麻风村,我们今后要以农老师为榜样,尽职尽责做好工作。”“以前村里没人敢来,只有农老师敢来,他教了我的姑娘,现在又教我的孙子,使我们村的很多人懂得了文化。”这是从落松地小学走出去读书、参加工作的学生和村民对农加贵的评价。

为了回报母校和感恩农加贵老师,外出参加工作的12个学生当中,有3个学生将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捐给了母校。有的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利用假期,义务到落松地小学给学生补课。目前,每年都有来自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来落松地小学义务讲课。

在文山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中,广南县民族宗教局针对落松地小学和落松地村各民族聚居的特点,在落松地小学挂牌成立了“广南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积极配合农加贵老师开展民族团结知识进校园、进村寨的宣传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灌输民族知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县民族宗教局还把落松地村列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进行建设,目前村容村貌改造项目已基本实施完成。

(本文图片由文山州民族宗教委提供)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