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丹桂飘香,红色基因世代传

示范

◆文·图  /  寻甸县民宗局

022.jpg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几位两鬓斑白的老人,眼角含着热泪,举起右手挺直胸膛,将这一段入党誓词诵读得铿锵有力。

这是发生在丹桂村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党旗下的一幕,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宣誓人有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耄耋老人,也有附近城镇的大学生,还有重走长征路的徒步者,行至此处,无不肃穆敬礼。

丹桂村隶属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1935年红军长征入滇,4月30日,中央红军总部进驻丹桂村,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火种,红色基因世代传承。2018年,有着丰富革命文化资源的丹桂村被纳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村寨发展,统筹推进“十百千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多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5年以来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全国文明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红色长征铸就民族团结情

丹桂村地处柯渡坝子北边的小山坡上,是一个回族聚居村落,原名“朵丹”(彝语意为喜鹊多的地方)。村中多植桂花树,金秋时节香气远溢,村名因此改为“丹桂”,寓意“丹桂飘香”。

1935年4月30日,红军在经过回族群众聚居的柯渡时,朱德总司令曾亲自前往清真寺,向回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还让红军宣传队在村内清真寺中写下了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回家”指回族群众)。

“目前,村内设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丹桂清真寺,2021年丹桂清真寺被省委统战部命名为‘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点’。”站在丹桂村清真寺中,村党总支书记杨廷敏指着墙壁上的红军标语介绍说。历经80多年时代变迁,这条标语仍清晰可见。红军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给柯渡各族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了当地百姓的心间。当红军开拔时,曾有13名回族青年主动报名参军,跟随中央红军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留下的标语,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心厚爱,也让各族群众铭刻于心。”1997年以来,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先后被授予“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村里的老人都说,各民族要像河边的杨柳一样互相依托。”杨廷敏说,丹桂村的回族和其他各民族一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比如,在强化基层治理方面,村小组班子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积极推进“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实行党员带头“五户一网格”的乡村网格化管理。在各族村民的携手努力下,5年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为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2021年,当地党委政府还牵头建成了红色基因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展示馆,让游客深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萌芽、发展、成形的过程,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民族团结故事,不断赓续红色血脉,使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各民族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023.jpg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

丹桂村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以及传承不衰的民族团结精神,极大深化了红色旅游内涵,提升了柯渡红色旅游整体文化层次。“1977年10月,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正式开放。但由于村子基础条件较差,每年游客量不到1万人,与如今相比较为冷清。”纪念馆讲解员马继功介绍,丹桂村地处半山腰,长期以来,祖祖辈辈进出村寨全靠脚走马驮,十分不便。

2007年底,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进了丹桂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指导下,全村各族群众积极捐款、投工投劳,历时一年修通了入村道路。“村里的回族群众多数住在山坡上,汉族群众住在坡脚,从坡头到坡脚的公路本来对汉族群众影响不大,但汉族村民也为修路积极捐款。”杨廷敏站在丹桂村公路建设纪念碑前感慨地说,纪念碑见证了全村回汉群众团结一心,共修致富路的历史。

随着道路的贯通,当地党委政府立刻把促农增收提上日程。在上级有关部门关心指导下,村党支部整合“十百千万”、脱贫攻坚等建设款项2300余万元,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理念助推村寨发展,把红色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马继功介绍,随着“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落地丹桂村,村子迎来了新一轮的飞速发展,纪念馆的参观者一年比一年攀升。建馆至今,共接待全国游客400余万人次。“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游客数稍有下降,但是年均游客数也超过了15万人,今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8万。”

“丹桂村的致富路,走的是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文化综合民俗特色旅游’之路。”杨廷敏介绍,村里先后推出了“红色之旅”“民俗之旅”“生态之旅”这三大特色旅游项目,广泛开展穿一次红军服、听一次讲解、重走一次长征路、看一部电教片《红军长征过寻甸》、上一堂党课、读一本红色经典、看一台演出、体验一次农耕红色教育、吃一顿红军饭“九大系列”活动,同时,精心打造了8家“农家院”。去年一年,累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

“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杨廷敏说,在“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中,各村党支部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对部分村民致贫原因展开了深入调查。“在走访调查基础上,我们精准施策,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是发展产业脱贫,鼓励群众流转土地、扩大养殖规模和外出务工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加大土地的集中规模流转,引进外地种植大户到本村发展特色蔬菜种植,让群众不种地也有租金收入,还能就近务工,实现双重收入。三是加快住房安全改造,近年来丹桂村共有74户农户实施住房安全改造,切实有效地保障了群众有安全稳固住房。”通过走访得知,近年来,丹桂村不只是硬件设施得到发展,在“软件”建设上也得到大幅提升。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实施教育帮扶,丹桂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零辍学”,同时,在社会保障方面,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100%全覆盖,特殊困难群体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如今,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丹桂各族村民富裕富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杨廷敏告诉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村党支部在红军长征精神引领下,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全村86名党员“逆行”而上,分别前往3个疫情防控点轮流夙夜值守,坚持45天不下一线,排查过往车辆8200余人次,健康扫码、额温登记37000余人次,以抗疫防疫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村民构建起一道坚不可破的“红色防线”,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抗疫防疫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各族群众认可,再次展现了“红色引擎”的强大动能。

“山坡崎岖变通途,人背马驮成历史。”丹桂村口公路建设纪念碑上的这两行字,既承载着丹桂村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历史,也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如今,丹桂村经过多年发展,蔬菜林果是最好的绿化,田园风光是最美的风景,长征精神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民族团结进步的红色美丽家园,便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经验启示】

传承红军精神,汲取奋进前行力量。寻甸县依托红军长征过柯渡的历史,打造了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断赓续红色血脉,以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凝聚起广泛人心合力。

充分发挥“红色引擎”动能,全心全意服务百姓。丹桂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寨各项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民族在“主心骨”的带领下,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激发,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与村寨建设、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