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傈僳族传统民居千脚落地房

家园

◆文  /  云南民族博物馆  龙玉章

016.jpg

“生存即居住”,海德格尔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民居建筑在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历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千脚落地房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在云南傈僳族居住的各地都有分布,是傈僳族村落的生动面孔,也是众多傈僳族同胞的乡愁记忆和身份凭据,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大量历史信息,集中体现了傈僳族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从房屋的外观上看,由于支撑楼房的底层木柱直径小、间距密、数量多,有的多达100多根,好像房子长了脚一样,因此,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千脚落地房”。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世代居于高山和半山区,房屋大都建盖在向阳的坡地上,这种高山峡谷之地的居住习惯,历史上不仅可以凭借天险抗御入侵之敌,亦可避开坝区河谷地带的瘴气、瘟疫等。 傈僳族谚语“怕病的人住在山顶上,怕饿的人住在河谷里”,印证了傈僳族“居山不居坝”的传统选址理念,通常按照居山、依林、临水的原则建村。

傈僳族的民居建筑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形式,怒江州福贡、泸水一带及保山、德宏、临沧的傈僳族住房以“千脚落地房”为主;维西、贡山一带的傈僳族住房以木楞房为主;丽江、楚雄及四川省的傈僳族住房形式则与汉族相似,但均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等适应自然气候的特点。李钢在《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中介绍说,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委会同乐大村“129户傈僳族民居,集中建在一片坐北面南的山间坡地上,所有房屋统一面朝东方,依山势顺偏坡布局,一栋挨一栋,一栋托一栋,层层叠叠,错落壮观。同乐民居多属木结构井干式建筑,建房时一般不挖填土方,而是根据地基坡度的陡缓,先立几十根柱子,找准水平后绑上横木,铺上地板,继而在矩形的平面上,用相互交叉的圆木层层垛叠成房墙,所用圆木的梢径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一般为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约为4-5米),在圆木交搭处凿有槽口,圆木之间相互咬合紧密,以保证整体的稳固和不留缝隙,防御风雨渗入。屋顶上覆盖用楔劈法剖成的木板瓦,上压石块固定。”“目前,同乐大村所有民居都由当地傈僳族群众使用,村民对传统建筑和其他文化遗产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同乐村先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自2020年3月14日《云南日报》)

017.jpg

作为傈僳族的基本住屋形式,“千脚落地房”最适合于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一般建在能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的山坳台地的向阳面斜坡上。建造时在斜坡下和左右两边,竖几十根坚硬耐腐的粗长木柱,其结构有六柱一间、九柱两间、十二柱三间,也有八柱一间、十二柱两间的。在木柱离地1米左右钉上横木,再用数根带杈的短圆木架住横木,铺上长约4米、宽约半米的木板作地板,有的铺篾笆席,四壁和中间用篱笆做两道隔墙,从篱笆顶部沿木柱再系横木,上铺篱笆作阁楼。阁楼存放粮食和晒农作物,房顶覆盖杉木板或茅草。怒江州贡山一带的傈僳族住屋则覆盖当地出产的风化层岩破成的石片。门前设有走廊过道和短木梯以供上下。屋内一般分为2—3间,外间为客房,客房中央设一火塘,上置铁三脚架或用三块石头支锅,以烧水做饭。客人到家则围火塘而坐,由于地板是木板或篾席,故垫上草席或羊皮就可直接睡人,老人一般都睡在火塘的东面或西面,火塘的南面是待客和全家人的活动场所,角落置粮柜和生活用具等。内间为房主人的卧室,外人一般不得入内。若子女结婚则需要另盖新房。住房前面还要盖舂碓房,修盖此类房屋不必平整地基,就地取材,省工省料,适用方便,冬暖夏凉、防水防潮,适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过去住房楼下围栅栏,关家畜,后来另设畜圈,人畜分开。

在古代,傈僳族先民们利用天然的岩洞、树洞为掩蔽所,过着“巢居”“树居”的生活。进入农耕社会,耕地和住所相对固定,傈僳族学会编竹木、垒石为篱,铺竹叶茅草为顶,建筑材料以竹木为主。历史上,傈僳族居住分布很散,单家独户,一户与一户相隔几个山头的居住现象非常普遍。由于自然环境、亲属关系和氏族关系的因素,村寨大都以同一氏族和部落组成,血缘氏族是构成村寨的主要核心,即便同一个村寨有不同血缘氏族杂居的,都有一个主要的血缘氏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傈僳族逐步由散居变为聚居,村寨大的七八十户人家,少则一二十户,只有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个坡头两三户甚至单家独户的零散居住现象。

“千脚落地房”的搭建需要用大量圆木,改革开放后,随着《森林保护法》颁布实施、脱贫攻坚的推进,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傈僳族的住房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转向砖木结构瓦房、土木结构石棉瓦房、钢筋混凝土砖房等等。然而,建筑是世界的年鉴,作为傈僳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千脚落地房”是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和民居文化的活化石,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标本,为研究傈僳族的住屋文化发展历史提供了实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  方绍荣)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