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海贝:云南民族服饰上的珍宝

家园

◆文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曾永佳    湖南博物院  刘琦

022.jpg

勐海县哈尼族女性服饰 云南民族博物馆 蒙建光 摄

海贝,通常称之为“齿贝”“货贝”“贝巴子”“宝贝”“贝”“贝币”,属海洋暖水种,自然分布于印度洋孟加拉湾及海南岛南端至台湾岛南端以南的广阔海域(其中有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等南海诸岛)。受海水温度及海流的影响,中国古代东海及其以北沿海基本没有本文探讨海贝的出产,广东沿海可能曾有海贝的分布(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古代海贝的分布区域为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综上所述,云南民族服饰中使用的海贝,产地主要来自印度洋。

经考古发掘,中国境内较早的海贝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青海乐都柳湾、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西藏昌都卡若、陕西临潼姜寨等遗址中,主要作为珍贵装饰品使用,部分伴有人工“琢孔”“钻孔”的痕迹。进入夏商周时期,河南、陕西、北京、河北、甘肃等地区也相继使用海贝,并且使用量逐渐增加。至商代晚期,不临海的云南出现了海贝,这得益于各民族间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海贝随着古代民族的迁徙活动传播到云南。

云南最早的海贝发现于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层中,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碳14测定,距今3210±90年。德钦纳古石棺墓中出土了一枚海贝,两面磨穿,年代约为春秋早中期。这两个遗址中出土的海贝数量少而且用途不明。

现在能明确其用途为装饰的海贝出土于剑川鳌凤山遗址,时代约为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共出土47枚海贝,绝大部分背部磨穿,放置于死者头部,当属装饰品,其中M81中43枚海贝排列有序,穿成一串。说明云南西北部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南迁的氐人和本地居民已经形成融合,因此出现将海贝背部磨穿,穿成串用于装饰的现象。当时鳌凤山居民的经济活动还较原始,未有使用货币痕迹,但不排除海贝有象征财富、充当奢侈品的作用。将海贝当做财富象征的情况一直存在,到近现代,云南的傈僳族还认为海贝象征财富,这个功能丰富了海贝作装饰品的意义。

023.jpg

镇康县傈僳族女围裙 云南民族博物馆 蒙建光 摄

春秋中期至秦汉,中原对海贝的使用习俗式微,而云南却与之相反,呈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的大型墓葬中,出土大量无钻孔、未磨穿背部的完整海贝。据学者研究,西汉中期以前滇文化中海贝仅有财富象征功能,无货币及装饰功能。

西汉中后期云南对海贝的使用逐渐减少,直到公元9世纪开始,在社会经济活动刺激和商贸道路开辟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海贝通过东南亚国家或者我国内陆地区源源不断地大量运输到云南,主要作为社会流通货币使用。同时,一部分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会把外形光洁圆滑、质地如珠玉的海贝当做装饰,佩戴在身上。唐人樊绰的《蛮书》卷八《蛮夷风俗》载贵族妇女“髻上及耳,多缀真珠(珍珠)、金贝(海贝)、瑟瑟(绿松石)、琥珀”。《新唐书》载贵族妇女“耳缀珠贝(海贝)、瑟瑟(绿松石)、虎魄(琥珀)”。唐朝时海贝已经成为云南妇女的装饰品,但受海贝数量较少等因素影响,物以稀为贵,海贝的商品价格高,只有少数贵族妇女能使用。

至宋朝,市场上作为货币使用的海贝总数大幅度增加,普通妇女也逐渐像唐朝时期的贵妇一样使用海贝作装饰品。北宋《太平御览》载:“新安蛮妇人于耳上悬金环子,联贯瑟瑟(绿松石)贴于髻侧,又绕腰以螺哈(海贝)联穿系之,谓之珂佩。”元李京《云南志略》载,金齿百夷“妇女去眉睫,不施脂粉,发分两髻,衣文锦衣,联缀珂贝为饰”。

明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载,当时的彝族“妇人跣足,顶带红绿珠,杂海贝,多以为胜”;哈尼族“妇花布衫,以红白棉绳辫发数绺,续海贝、杂珠、磐旋为螺髻”;壮族“妇人挽髻脑后,头戴青绿珠,以花布围腰为裙,上系海贝十数围,系莎罗布于肩上”。

至清代,云南已不再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凭借廉价、耐磨、易获得、美观等特性,海贝的装饰功能得以保留,并进一步成为广大妇女的装饰品。清康熙《云南通志·风俗志》载:“滇中用贝,今已渐少,而近边夷妇,常蓄之以为首饰。”清倪蜕的《滇云历年传》载, 云南停止用贝币之后,“于是海贝散为妇女巾领之饰”。

024.jpg

海贝与薏苡搭配使用 曾永佳 摄

著名民族历史学家江应樑先生根据《云南通志·南蛮志》所载,统计了云南使用海贝作装饰的12个民族,并按装饰的式样及部位不同,分为三种:装饰于头发上或者头上、装饰于衣领及头上、装饰于裙边或围于腰际。

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的服饰中,怒、景颇、傈僳、哈尼、白、阿昌、苗、纳西、高山(台湾省)、鄂伦春(呼和浩特市)的服饰都出现用海贝作装饰的情况,其中傈僳族及滇西北的白族、苗族,滇南的哈尼族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各民族用海贝装饰的位置也有一定区别:澜沧县哈尼族、红河县哈尼族、勐海县哈尼族分别装饰在挎包、帽子、腰带上;临沧、迪庆、德宏、保山的傈僳族主要装饰在围裙边缘(尤其是花傈僳,几乎全装饰在裙边),其次是帽子、腰带、包带上;怒江泸水白族女装全装饰在围裙边缘,位置与傈僳族相同,另外怒江泸水白族男装装饰在帽子上;华坪苗族女性服装装饰在帽子上;香格里拉纳西族男性项链整条由完整海贝串连而成。与江应樑根据《云南通志》得出的结论相比,较少发现将海贝装饰在衣领上的情况,且使用海贝作为装饰的民族不仅限于《云南通志》中提到的“夷民共十二种”,这无疑与各民族间不断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关系。

云南民族服饰上的海贝存在磨穿背部的现象(除香格里拉纳西族男性项链使用完整海贝),磨穿原因中不排除自然因素——同海域的蟹类捕食海贝时会夹掉海贝背部,但服饰上大量出现的磨穿背部现象,必然与人工刻意打磨和加工有关。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云南使用海贝的民族,一部分祖先从北方或中原迁徙而来,磨穿海贝背部的习俗通过祖先记忆传承保留。同时,磨穿后的海贝便于缝制,牢固性增加。

海贝在云南民族服饰上装饰习俗的演变发展是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