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明代杰出的白族学者李元阳

人物

◆   文  /  杨明

202302RW.jpg

明代中后期,在西南边疆的云南,诞生了一位杰出的白族学者,他就是李元阳。

李元阳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字仁甫, 大理府太和县(即今大理市)人。因世居点苍山十八溪之中, 故号中溪。李元阳儿时便喜好读书, 尤好文史。嘉靖元年(1522年)中云贵乡试第二名, 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卷入“大礼议”事件, 被贬为江西分宜知县,后又任江苏江阴知县。

当时,倭寇不断骚扰沿海地区,李元阳到任后,组织民众修建城楼八座以巩固城防,并亲自带兵在水上操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由于措施得力,倭寇见势退却,不敢再来侵犯。在江阴任内,李元阳看到农业受灾减产,而朝廷仍然催征粮税,就写了一副对联:“顾君而不顾民,良心何在? 催税却忘催耕,暴政频施!”并代百姓向上级请求缓交租赋。李元阳离任时,当地人民“流涕遮道者百余里”,建生祠,勒碑“述善政百余事”。

嘉靖十二年(1533年),李元阳迁户部主事,寻任监察御史。其间,他上疏直批皇帝亲小人远贤臣,得罪了当时的权臣夏言。后来,夏言找借口将李元阳调往湖北荆州担任知州。当时,荆州至襄阳之间400余里没有井泉,李元阳便捐出自己的薪俸,凿井解决人畜饮水,人称“李公井”。荆州地处长江边,堤坝年久失修,李元阳带头用了一年时间把堤坝修好,荆州百姓称之为“李公堤”。

李元阳为人清正耿直,对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极为不满,但苦于势单力薄,无法扭转现实,便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40年未再出仕,开始了自己“立言”的使命。

李元阳在各地做官期间,与文学名流、理学名家切磋文艺,深究性命之学。回到云南后,他与当时谪戍在此的状元杨慎(杨升庵),以及乡贤杨士云、张含等人谈古论今,颇得自在,这也增进了他在理学、文学方面的造诣。

李元阳的诗文作品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文。这些诗文表现了他虽然退隐田家, 但仍然关怀世事, 对人民的苦难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以民为本,爱民如子的思想。如《闻武定事》一诗,以猪羊与百姓的对照, 满怀悲愤地描写了权贵视民如草芥,以民为鱼肉,把老百姓的生死当作儿戏。又如《书轩言怀》一诗,以老妇人的口吻叙述了她丈夫与儿子在官吏步步紧逼下的惨状。

第二类诗文是写隐居生活的。诗人忘却尘世的纷扰, 涤除污浊, 摒弃烦虑, 独处澄明之境, 沉浸于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中。他还写了很多咏物诗来抒发志向与心怀。如《丁香花咏》借丁香花托物言志, 以清淡的笔触抒发了自己“耐久见孤贞”的孤高品格。

第三类是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文。这类诗占比较大,描写了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 展现出恬淡、适意的生活美。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阳留下了关于剑川石宝山石窟最早的游记与诗文,他曾与杨慎同游至此,写作了多首诗歌。在石宝山的崖壁上,至今还有李元阳诗歌的石刻:“剑海西来石宝山,凌风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构飞阁,崖窟层层可闭阛。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

李元阳在大理主持修缮了崇圣寺和三塔。在《崇圣寺略记》中,他对崇圣寺各种景物描写十分细致,高耸入云的千寻塔可谓“寰中之塔,无与为比肩”。登临寺中胜概楼,“览云霞于襟袖,荡浩气于蹭胸。西望苍山,四时皓雪;东俯洱水,数点蒲帆;洒酒临风,有足乐者”。对苍山洱海的景色,他也有很多诗歌赞颂:“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点苍山势若游龙,深入烟霞第几重?二十四峰青欲滴,中间一朵白芙蓉”。

此外,李元阳的作品中还写了昭通、保山、昆明、祥云、楚雄、曲靖等地的景物。如他在描写昆明滇池和太华山(西山)景色时写道:“担头诗卷半挑酒,水上人家都种莲。山色满湖能不醉?荷香十里欲登仙。”对家乡山河景致的热爱,跃然纸上。

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被称为“地方典献”“致用经籍”。作为本土著名学者,李元阳以其学识和威望,竭力倡导并亲自编纂方志。他主持修撰了《云南通志》和《大理府志》。《云南通志》是云南人自己编纂的第一部省志,成为研究云南史地的重要资料。《云南通志》详细记录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譬如,有关“玉蜀黍”(玉米)、“蕃薯”(红薯)等外来作物的记载,为今天研究外来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地点、路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佐证。《大理府志》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大理地区的气候、植被、水系、物产,保存了大理地区后来已变迁湮没的许多史料,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元阳还在理学方面有极深造诣,被后世人称为滇中“理学巨儒”。他交游甚广,曾与众多理学名家交流切磋,并对儒学经典进行悉心研究,还吸收了先贤哲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在政治上主张要以“爱民为主”,治理百姓要“节用爱人,己任其劳,处民以佚”,这些实践都是与他的理学观点一脉相通的。

万历八年(1580年),李元阳病逝于大理家中,享年84岁。综观李元阳的一生,可以说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不仅人品道德无可指摘,而且在职期间清正廉洁,造福一方;并在哲学、文学、史学、书法、教育上亦颇有建树,实堪称为明代云南学界第一人。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