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丽江古城:高原上的“姑苏城”

家园
文 / 邱俊霖

image.png

丽江古城木府  丽江市古城区民族宗教局供图

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衔接地段上,有一座被称为“高原姑苏”的古城,它就是丽江古城。

古城风雨800载  

丽江古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它处于海拔2400余米的高原地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也从丽江境内经过。

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居于如今的丽江地区。然而,丽江古城却始兴于宋末元初。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北方的蒙古大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进入纳西族聚居的地区后,当地的首领阿宗阿良率领部众归顺。于是,忽必烈授予了当地部落首领“茶罕章管民官”等官职以示表彰,这也成为了西南土司制度的雏形。

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茶罕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政府又在如今的丽江地区设置了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这个名称便是那时开始使用的。“丽江”这个名字的来源在《元史·地理志》中有记载:“路因江名。”即“丽江”地名的由来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不过,丽水起初并不叫作“丽水”,《云南通志》中有相关的解释:“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金沙江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区域,所以被人们称为犁水,后来因为犁、丽发音相近,而被异写为丽水、丽江。

第二年,元朝统治者又在丽江设置了通安州,隶属于丽江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设丽江路宣抚司。

过了一百多年的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军队进入云南平定元朝的残余势力,丽江路宣抚司副使、通安州的知州阿甲阿得主动归顺明朝,朱元璋便将原来的丽江路宣抚司改设为丽江府,赐予有功的阿甲阿得“木”姓,并封其为丽江府的世袭知府。于是,在随后的很长一段历史岁月里,木氏土司取得了部落世袭酋长和朝廷任命地方长官的双重身份。这也为丽江古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直到清朝初年,木氏土司仍然被清朝统治者任命为丽江地区的世袭知府。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设立了丽江县。从始建至今,丽江已经走过了八百余载的春秋。

image.png

丽江古城    肖戈  摄

美丽的“高原姑苏” 

丽江是一座独特的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的土司姓木,如果修建城墙,那么就如同“木”字加了框,成了一个“困”字,所以丽江历史上并没有修筑城墙。

但有学者认为,丽江古城不建城墙的因素很多,大概是因为木府作为一个地方土司,拥有世袭的特权,为了打消中央政府的疑虑,因此采用不建城墙的方式来向统治者表明自己的归顺之心。

丽江古城规模最庞大的建筑自然是木府了。木府即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丽江木氏土司在明代的地位不断上升和稳固,因此,他们也对木府以及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现存的木府占地面积30666.66平方米 ,中轴线全长369米,坐西向东,寓意着“迎旭日而得木气”。木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等15幢建筑。木府与丽江古城的建设既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优雅气质,又与中国古代普遍的府署建设不同,同时,丽江古城也没有受到古代中原建城的传统礼制影响,在选址、布局、分区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这些充分展现了丽江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有人将“四方街”称作丽江古城的心脏。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中心,丽江古城的主要街道都由四方街向四方延伸,每条主街两侧,又有数十条街巷呈放射状向四周辐射。其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生息,说四方街是明清以来丽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不为过。

在丽江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自古城的西北端流至玉龙桥下,之后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在古城内又经过多次匀水分流,从而穿街绕巷,流遍全城。所以,为了保证交通畅通,人们在古城内的玉河水系上一共修建了354座桥梁。在清流的溪水上,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朴而典雅的古城建筑。可以说,这座高原古城的温柔秀丽一点都不亚于江南水乡,人们也因此将其称为“高原姑苏”。

实际上,丽江古城在历史上也曾建过一段城墙。县志记载,清代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后,削弱木氏的势力,废土司为通判,委派流官担任丽江知府。清雍正二年(1724),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馝到任后,便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机构修筑了府城的城墙,但这并不是整座丽江城的城墙。

image.png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研花巷  丽江市古城区民族宗教局供图

徐霞客的丽江之旅  

现代的游客们对于丽江古城十分向往,实际上,在近400年前,有一位知名的“驴友”就曾经来到过丽江,他就是徐霞客。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顺着长江探源,他从鹤庆坝子经七和坝子,再过邱塘关,过东圆冈,最后到达了美丽的丽江。他将沿途的地形情况和变化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些记录也为人们研究滇西北高原的古今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徐霞客于当年的正月二十五日抵达丽江,丽江的时任土司木增以最高的礼节迎接了徐霞客。在此期间,徐霞客不仅得以进入木府参观,而且还到过丽江著名的园林解脱林游览,后来,他在《徐霞客游记》里对木府的建筑格局与规模也有过详细记录,并不由得发出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感慨。此外,对于丽江古城,徐霞客也有详细的描述:“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徐霞客笔下的丽江古城物阜民丰,并具有相当规模。

当然了,丽江的纳西族同胞们也非常热情,用了“大肴八十品”的盛大宴席来欢迎徐霞客。徐霞客大为感慨:“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他还列举了那些吃过的美食佳肴,比如“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此外,当时人们还以“献酪为醴”来招待徐霞客,这种饮品大概是当地的酥油茶,但徐霞客也喝不惯,并说:“余不能沾唇也。”

徐霞客在丽江共待了16天,其所见所闻都被他记录在了《徐霞客游记》中。如今丽江的人们为了纪念徐霞客的丽江之行,还在丽江古城建立了一座“徐霞客纪念馆”。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也曾被贬到云南,他曾经游遍昆明、大理等地,而且与木府的首领们也有唱和的诗歌,他们神交已久,杨慎甚至还为《木氏宦谱》写过后序,梳理了木氏世官的业绩。然而,杨慎也有自己的一大遗憾:“感雪山之神交于千里。”(《雪山诗选序》)他终其一生也未到过丽江。

高原之上的世遗之光  

在丽江古城城北十五公里左右的地方还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玉龙雪山。可以说,丽江古城是以雪山为背景、水系为灵魂的。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终年积雪山脉。玉龙雪山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意为“天山”。其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又因其岩性主要为石灰岩与玄武岩,黑白分明,所以又称为“黑白雪山”,传说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化身。

元朝人李京于大德五年(1301年)来云南任职,期间他也到过丽江,曾写过一首赞扬玉龙雪山的《雪山歌》:“丽江雪山天下绝,积玉堆琼几千叠。”这首《雪山歌》是保存至今最早的有关丽江雪山的诗篇。徐霞客曾经这样描述过玉龙雪山:“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

明代人谢肇淛也曾经到过丽江,《丽江府志略》收录有他的《望雪山》一诗。谢肇淛是骑马进入丽江的,当时正值傍晚,斜阳晚照。他走了一天,人困马疲。忽然看到天外的玉龙雪山,他不由得感慨:“烂如白芙蓉。”那玉龙雪山,正是灿烂得如同一朵洁白的芙蓉啊!

1997年12月,在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古城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早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城。当然了,丽江所拥有的可不仅只是丽江古城,它还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等。相信来到丽江的人们,一定会被丽江的美所征服,也一定会因为丽江古城而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