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社区: “四融四心”汇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示范社区名片
碧潭社区地处呈贡新城,毗邻昆明市市级行政中心,隶属呈贡区洛龙街道,辖区总面积2.27平方公里,于2016年9月30日正式揭牌成立,是呈贡区首批成立的纯城市社区。
辖区有18个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4家公共单位、3家物业管理公司,下辖晴岚院、善书院、紫岫院、沁园、浣园、淏园、风华俊园、锦绣雅郡8个住宅小区共计415栋10746户,常住人口23876人,少数民族人口2537人。目前,荣获了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云南省科普示范社区、昆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昆明市五星级党支部等殊荣。
呈贡区是昆明的新区,作为呈贡区首批成立的纯城市社区,碧潭社区辖区跨度大,住宅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可借鉴范本不多。
在探索之路上,碧潭社区深挖民族资源,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充分利用民族节庆、传统节日宣传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利用城市社区优势,开展体育运动比赛,开展老年大学教学等,为社区各族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管理服务能力,通过网格化管理、志愿服务等,推动社区管理走向精细化、专业化,取得了明显的创建成效。
社区浮雕墙
融育“聚心”。碧潭社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开展“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主题元旦晚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端午节主题活动、传承中华茶艺文化培训、3V3“团结杯”篮球赛等活动,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认真组织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推进民族团结,共话诗画碧潭”主题文化活动,以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演奏、各民族书法家免费写春联等形式,通过书法、剪纸、绘画和摄影作品,切实加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在老年大学设立民族舞蹈和民族乐器学习班,让居民在学习的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而成为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的宣传者、倡导者。同时,这些活动也加强了辖区居民与社区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拉近社区和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使辖区内少数民族同胞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建“尽心”。通过党建带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开展补齐小区配套设施短板的小区“微改造”,打造民族团结主题示范街,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服务设施,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将示范街区的打造融入到社区日常工作中。在党建引领的社会治理模式下,团结辖区内的各民族居民,不断带动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形成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各民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营造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融管“用心”。创新机制,推行“133+N”模式。“1”即一个核心,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提升社区号召力;“3”即“三双”,以市级机关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为契机;“3”即“三会”,社区党建工作会、社区干部会、居民议事会,“N”涵盖了社区网格、社区文化、社区综治、社区服务、社区志愿队、社区创新、社区金点子收集等。通过“133+N”模式,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三双”“三会”为抓手,统筹网格、综治、民族团结、文化、民生服务等各项工作,全方位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格局。推进精细化管理,结合社区党员群众的构成和分布情况,打造“大网+小网”的组织架构,“大网”由一个社区党委、4个党支部组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小网”以小区为单位划分,每个小区由一名园长、多名楼栋长组成,贯通社情民意传递的“末梢神经”,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融享“舒心”。创新构建“4级5制”“碧潭益+”民族团结志愿服务体系,搭建“碧潭社区党委—社区志愿服务站—碧潭益家志愿联盟—社区志愿队”四级联动志愿服务领导组织构架,建立完善“碧潭益+”组织领导机制、民族团结志愿队伍建设机制、民族团结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激励反馈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打造社区资源库、需求库、志愿服务库和难题库,采取“点单、派单、亮单、核单”方式,聚焦老人、青少年、妇女、残障人士及少数民族等居民群体,协同发力,多措并举,垒起 “守望塔” “敬老塔”“扶幼塔”“巾帼塔”“助残塔”“团结塔”。今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183次,参与活动的在职党员达到5212人次,服务居民1.7万人次,解决居民重大民生问题156个。
启示
碧潭社区在“红色引擎”驱动下,推行“133+N”模式构建“4级5制”“碧潭益+”民族团结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党建引领、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共建共享”,构建完备的组织架构和志愿服务架构,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促进各民族居民互嵌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在碧潭社区夺目绽放。
(本文图片由碧潭社区提供)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