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增强“五个认同”的实践探析 ——以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为推进新时代边境地区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内容,是凝聚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公约数和统领性要素。笔者选取中老边境线上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曼烈村小组为调研点,采用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查阅台账资料等方式,对曼烈村增强“五个认同”的方法路径及成效经验进行探析。
曼烈村
一、五项举措有效增强“五个认同”
近年来,曼烈村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深化兴边富民行动,先后成功创建为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村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显著增强。
(一)以党建为引领,在党的领导下增强“五个认同”
曼烈村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模式,健全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领导,建起了党建文化长廊、村史馆;以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常态化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知晓程度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堡垒”“头雁”“先锋”工程,探索党支部带领、村干部带头、党员跟进、群众参与的“四步走”工作模式,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满意度达100%。
(二)提升经济实力,在共同增收致富中增强“五个认同”
曼烈村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探索“党支部+村小组+企业+村民”发展模式,在抓好橡胶等传统产业提质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豆子、辣椒等特色产业种植,重点培育火龙果、小糯玉米等特色热带水果品牌;争取沪滇协作项目勐满村果蔬冷库建成落地,并与祥晟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成功申报边境贸易及傣族民俗文化体验区建设项目,计划通过村企联建合作模式,加快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挂牌中老民族特色美食村,打造一月一主题的“中老民族特色美食街”文化集市,带动边民增收530余万元,中老边民参加摆摊近1万人次,吸引游客11万人次。2022年,曼烈村的人均收入就已突破2.2万元,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勐满镇集镇区 陈洪荣 摄
(三)落实惠民政策,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增强“五个认同”
曼烈村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深入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做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沪滇协作等项目申报和落地工作,帮助群众向相关部门申请宅基地、小额信贷等,建立水泥奖励等激励机制,激发全村各族群众参与村寨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村内道路实现沥青路面全覆盖,并配备太阳能路灯;水、电、宽带、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修建村级党群活动场所、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配备标准篮球场、门球场、陀螺场、气排球场等,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达到100%。
(四)加强文化建设,在强化宣传教育中增强“五个认同”
曼烈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村文化活动室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通过入户宣传、村广播等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宣传推广;借助幸福亭、和谐亭、同心亭、感恩亭、大舞台、文艺队等,以傣族章哈、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深入实施“红旗飘飘”、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十个一”工程,组织开展“国旗飘扬、国歌嘹亮、国民自豪”“学党章、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活动,有效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认知。
(五)创新基层治理,在和谐稳定中增强“五个认同”
曼烈村探索“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建立“党支部+团支部+妇联+民兵”的党群联管共治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人有人护、事有人管、地有人扫、责有人担;推行“班户联建”治理模式,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英雄班”和“巾帼班”,由班长带头、班户轮流出工参与白事守丧、红事下厨、村寨建设等;巧用“加减法”,“加”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请示汇报,在向上争取项目以及帮扶单位帮助的同时,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围墙、人畜混居建筑物等,着力整治污水横流、裸露垃圾等问题,将问题“减”少到最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人居环境、邻里和谐等内容列入村规民约,建立“日清扫、周整治、月评比”长效管护机制,各族群众对城乡生态宜居总体满意度达100%。
二、边境民族地区增强“五个认同”的经验启示
曼烈村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个案参考,而且为增强边境民族地区“五个认同”提供了借鉴与启发。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组织汇聚力量
党的全面领导是曼烈村“五个认同”巩固深化的根本,因此,要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过程。全面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四步走”等工作模式,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的领导制度;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作为党组织理论学习重点内容,推动党的政策理论知识深入党员群众心中;推行“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和以党员为核心的“班户联建”治理模式,建立党群联管共治体系,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满意度中增强“五个认同”。
(二)夯实边境经济基础,以共同发展凝聚共识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曼烈村“五个认同”巩固深化的保障,因此,要切实提高边境各族群众收入水平。探索“党支部+村小组+公司+村民”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在抓好传统农业提质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精深加工特色品牌,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村企联建合作模式,培育壮大边境旅游特色文化品牌,推进国门文化与农业、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富民”的同时增强“五个认同”。
(三)全面落实惠民政策,以共享成果集聚合力
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是曼烈村“五个认同”巩固深化的前提,因此,要加强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民生建设。重点加强医疗、教育、公共卫生和交通通信等建设,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等稳边固边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大力改善边境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齐文体活动场所,实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通过提升村容村貌发展边境乡村旅游,推动“绿色资源”向“绿色经济”转变,在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增强“五个认同”。
(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以中华文化凝聚人心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是曼烈村“五个认同”巩固深化的基础,因此,要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寻求最大公约数。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建设一批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国门书社、国门文化友谊广场、村史馆、传习所等,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大力实施“石榴红”工程,通过同过“我们的节日”等形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组织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增强“五个认同”。
(责任编辑 纳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