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国家认同的更深层次表达,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是中华文化绵延不衰的动力源泉。
首先要从“多元一体”的理解认知上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国瑜、费孝通等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以“整体性”“多元一体”等对中华民族的概念进行过阐释;今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该书系统论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更客观地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就是要跳出王朝史观,不以历史上王朝的更迭代替整体中华史、中国疆域、中华民族,要将视野放在整个中华文明中看历史、读历史、讲历史,以空间和时间为坐标,历经万年演变、数千年融合的发展,不论是邦国林立、还是华夷一体,都在中国版图中上演了波澜壮阔的融合史,并以此构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概念,进而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上,形成了当前多元一体民族实体的过程。
其次要从“共同体”的理解认知上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共同体的解释比较多元,笔者更认同共同体就是利益共同的表述,这其中包含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等。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繁荣稳定,一步步趋近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国人民敢于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胸怀接纳世界,尽管在开放过程中受到一些思潮影响,学术上有些争论,但在同一制度、同一疆域、同一主体文化下,在认同“大一统”“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华民族”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从历史过往中的“你我他”,聚合为今天的“我们”,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第三要从“差异性”的理解认知上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性是主导,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有一段时间大家一度“谈差色变”,甚至回避差异性,而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客观存在,且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否则既不唯物,也不辩证。“共同性”是建立在尊重包容“差异性”基础之上,在法律制度、通用教材、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所有地区、民族不能过多强调自身特殊性,而自外于国家统一制度,更不能将自治地方变成“独立王国”。在哪些领域可以存在差异性?在社会领域对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保护和传承,不能固化、强化其中落后的、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因素;经济领域立足资源禀赋,依托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真正转换为金山银山,助力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各族群众迈向共同富裕。
第四要从“软实力”的理解认知上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线、是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云南的各项工作都要向此发力、聚焦,各项工作都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某个方面的具象表现。比如在文艺作品表达上,应对能够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的文艺作品、体育赛事等予以支持,如张桂梅事迹、重大民族节庆、旅游热点现象等,围绕主题润物细无声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性作品。在凝炼接地气的表达上,目前绝大多数的社会面宣传比较书面与单一,难以入脑入心,缺少如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全面实现小康就是“一个民族不能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通俗易懂的经典表达,因此研究推广基层易接受、能感知的“科普式”宣传内容迫在眉睫。要通过多方渠道、多元表达,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感召性、认可度,让“软实力”体现“硬道理”,使听党话、感党感、跟党走成为民族地区共识,推进各族人民理解“四个与共”、强化“五个认同”。
第五要从“一盘棋”的理解认知上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推广、推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度加大,云南省先后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等系统工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无论是党政机关干部、还是社会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知晓率、普及率越来越高。但仍有一些干部群众难明其义,对理论名词、宏观要求难以把握,如何具体破题、总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高度,省委也将其明确为我省各项工作的主线后,怎样与地区和部门主责主业相关联、如何与各自业务工作相融合,还存在一些盲区,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各行业、各领域都要结合各自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分析,“一盘棋”抓好贯彻落实。例如,在党委、政府的贯彻推进上,可以围绕中央具体要求开展创建试点,如“共享的文化符号与形象”“三项计划”“两个纳入”等内容,分别设置主题,鼓励先行先试,逐个研究,从“小切口”入手,破解“大课题”,最终从体系上提出解决方案,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要义,将其贯穿于党的民族工作和云南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纳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