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一片叶” 做大“牛文章” 结出“金豆豆”

关注
文 / 徐瑞 普东杰

70年励精图治,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从产业结构单一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农业以粮食为主、工业以手工作坊的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基本空白,到如今的高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基础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业繁荣发展,茶叶、坚果、橡胶、咖啡、沃柑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截至2023年,全县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10万亩,人均有产业基地12亩。

70年的发展巨变是县委、县政府坚持大抓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有力见证;是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敢于啃硬骨头、勇于开拓创新的步步积累;是用好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再谱新篇的生动实践。

coffee.png

江城咖啡

金钥匙:一片叶铺就乡村振兴路

五月的江城县总是绕不开“茶”这个关键词,茶园里随处可见吐露芬芳的嫩绿茶芽和忙碌的茶农,茶叶加工车间里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国庆乡嘎勒村茶园-王耀民 (5).jpg国庆乡嘎勒村茶园   

胡存珍是国庆乡田房村田房寨村民小组的致富能手,管理着40多亩茶地,其中古茶树6亩。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她熟练掌握了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并于2018年成立了珍溢手工茶坊,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品牌。

“一开始,我家古树茶制成的干毛茶只卖到400元/公斤。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帮扶下,我们在炒茶、制茶上下功夫,通过改进工艺、提升品质,今年春茶季古树茶价格在1200元/公斤至1600元/公斤。”胡存珍本着做好茶叶初制品的初衷,在经营好自己茶坊的同时,还毫无保留地把手工制茶技艺传授给周围的群众。

一片茶叶撬动一方绿色产业。有着“古茶之村”美誉的田房村有4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家家都有茶地,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茶产业,有茶园6286亩,其中古茶园面积3150亩。近年来,田房村党总支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引进专家团队,以科技支撑助力有机茶园创建工作,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不仅成立了‘吕才有专家基层工作站’,还与挂联帮扶单位共同打造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改造项目,通过实施茶产业低密度改造、绿色防控、防草布铺设、保温保湿等,有效提升了田房村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预计今年全村茶叶总收入可达2000万元。”国庆乡田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明辉欣慰地说,目前全村已推广低密度留养茶园树冠培养技术1000余亩,创建示范基地30亩。

一片茶叶变“金叶”,田房村只是江城县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70年来,江城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来抓,以做大做强茶产业为目标,打造培育茶叶品牌,努力提升全县茶叶品质,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23年,全县干毛茶产量1.87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9.58亿元。截至目前,全县茶叶种植总面积稳定在20.12万亩,茶叶采摘面积15.52万亩,共有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9个、茶叶加工企业130余家,其中18家企业获得SC认证,12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认证,“羌浪江城号”普洱茶已取得市场监管总局商标认证,牛洛河牌、塔林牌商标已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17.54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正有序推进。

一片绿叶,成就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牛洛万亩生态茶园.jpg牛洛万亩生态茶园

快车道:一头牛带动一个大产业

牛,在江城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是有着悠久驯化和养殖历史的江城黄牛。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2018年获得国家“江城黄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再到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江城黄牛遗传资源鉴定,被列为地方优良畜种资源,在一系列突破后,江城黄牛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身价倍增”。

2023年以来,为持续推进江城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江城县成立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和江城黄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作专班,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谋划江城黄牛保护与开发利用,打造江城黄牛养殖示范基地,有序推进保种、扩繁、育肥工作,促进江城县肉牛产业平稳发展。

“江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造就了江城黄牛的优良品种,为了保护好我们的‘动物明星’,2023年,政府出资建设了江城黄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并通过科技力量加持,进一步提升江城黄牛的品质。”负责运营江城黄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的谢元飞有着10余年的养殖经验,他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饲养着每一头黄牛。

江城黄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位于勐烈镇大寨村,这个占地面积2172亩的基地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投用,由1772亩牧草地和398亩养殖场房组成,可存栏3000头牛。目前,基地存栏428头黄牛。

“目前,存栏的都是江城各乡(镇)精中选优的本地黄牛,基地的任务就是利用这些优质种牛进行保种、扩繁、育肥等,力争今年年底实现存栏1000头的目标。同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式养殖,统一提供防疫、品牌、销售等服务,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谢元飞对运营好江城黄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底气十足,这份底气来自江城黄牛优秀的品质。

从放养深山到科学圈养,养殖模式的转变也让江城黄牛越来越“牛”。截至2023年底,江城黄牛存栏5.54万头,养殖效益得到了极大提升,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在江城,牛也是一种精神,是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并体现在江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自1934年勐先农民起义军攻打勐野井,1949年解放江城,“三牛”精神已成为江城各级党员干部、各族群众的奋斗底色。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都体现在经济指标、幸福指数中。在江城县看到斑斓美丽的牛体彩绘时,那既是发展成就的美好画卷,也是内涵丰富的精神写照。

新赛道:一颗豆育出一条产业链

“真没想到,在这个古朴的小镇不仅能体验到非遗织锦,还能喝到风味独特的精品咖啡。”今年“五一”假期来江城县整董镇游玩的上海游客刘元昕惊喜地说。

让刘元昕感到惊喜的这杯咖啡正是出自整董镇创业青年张帆之手。学设计专业的张帆返乡创业,感受到周围喜欢喝咖啡的年轻人渐渐多起来,从小就被传统非遗文化熏陶的他,以“非遗文化+咖啡”的形式,在位于整董镇城子三寨的舒莎里·傣民宿一楼开了一家名为“流光之景”的非遗文创馆。

“我用的咖啡豆都是产自整董镇,精品咖啡豆做成冰滴咖啡,风味更佳,特别受欢迎。”在张帆看来,咖啡馆这一业态将会给这个古老的村寨增添更多活力,他筹备在古寨里开一个流光版画咖啡馆,用“艺术+咖啡”的形式来唤醒古村寨的“沉睡”资源。

张帆选用的精品咖啡豆来自整董镇滑石板村的修远咖啡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赵杨与张帆一样是返乡创业青年。

2014年,在咖啡企业打工一年半后,赵杨决定回村创业,成立了修远咖啡专业合作社,通过免费提供咖啡苗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动员周边群众种植咖啡。10年来,修远咖啡专业合作社的咖啡种植面积从60亩增加到如今的2300亩,年销售额从不到1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1000万元以上。

蒸蒸日上的咖啡产业,吸引赵杨等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返乡种咖啡、做咖啡、卖咖啡,也让曾经的“空心村”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

“合作社定期开展咖啡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并对会员在种植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同时还会对种植大户进行奖励,帮助大家增产增收。如今,合作社每亩咖啡产量可达800公斤至1500公斤。”赵杨说,接下来会持续在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方面发力。

首批入选云南省金牌旅游村的整董镇不仅留住了像张帆、赵杨这样的创业青年,还吸引了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2009年起就在整董镇深耕咖啡产业的云南融创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咖啡、澳洲坚果、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农业企业。公司依托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庄园——曼箐咖啡庄园,庄园种植咖啡1850亩,一直坚持有机种植和有机生产。公司先后获得云南省“10大名品”、云南绿色食品基地、云南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相继成为雀巢、星巴克、MANNER、金米兰等知名咖啡品牌生豆供应商,庄园入选2023年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

从专业合作社到独立咖啡馆,从种植基地到精品咖啡庄园,从精品咖啡豆到品牌供应商……近年来,一个个创业青年点燃了这座小城的“咖啡经济”,一个个种植基地跃然一“变”,成了咖旅融合发展的咖啡庄园,一颗颗精品咖啡豆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连锁咖啡馆的“座上客”,在江城咖啡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城咖啡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康平镇曼老街村的江城农场种植300亩咖啡。1991年,江城县咖啡种植面积增加到6174亩;1991年1月,成立了江城县第一家咖啡企业——江城县咖啡土产公司;2023年,完成咖啡产量2105吨,综合产值2.81亿元。目前,全县咖啡种植面积稳定在3.6万亩,有咖啡企业10家,咖农2万余人。

2月13日,江城县康平镇象脚山咖啡基地.jpg江城县康平镇象脚山咖啡基地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如今的江城大地涌动着蓬勃生机,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