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道德与法治》课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注
文 /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王钰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又将其确定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教育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则是主要阵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

1.“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大合影活动_副本.jpg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

一、讲透《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的文化,关心家乡的发展”,本单元知识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家乡的民风民俗展开,教师可以结合云南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再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知识,知道台湾省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国土教育”,加强学生的完整版图观和正确版图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感到自豪的国家情感,从而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更加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此外,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六年级下册的“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等,都能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需要深挖课本中蕴含的丰富的共同体意识资源,通过启发式引导,让孩子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虽然教材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较为丰富,但在使用方面,部分小学思政教师还存在需要改进和深入思考的地方。一方面,容易忽视教材内容中培养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时按照以往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教学。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内容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理念陈旧,没有实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方法不当,课堂互动不够丰富生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要想实现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则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民族团结好故事给学生讲透彻讲清楚。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教材使用的重要性,但没有采用合理的手段呈现这些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策

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着重把握好三个结合。

(一)教学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例子,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让学生明确知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课程中选取能够体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教学内容,融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各地风俗习惯等,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达到教学目的。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知识的讲解是重中之重。教师应强调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介绍国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的作用,指导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让学生知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已从法治层面上予以保障,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标志着国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教师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指引,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的教育,让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好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3.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弘扬劳模精神.jpg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弘扬劳模精神

(二)课内外活动与道德法治教育相结合。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能够在课堂外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到道德法治的重要性,并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交流。 小学生大都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演欲望,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组织班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等,在模拟法庭中解决案例,体验法治的公正和权责的平衡。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法治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交往交流交融及合作沟通思辨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清洁、环保活动或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等志愿服务,让学生能够学习倾听、关心他人,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奉献他人、回报社会的喜悦。这些志愿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在各族兄弟姐妹不分彼此、互帮互助、共融共通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三)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 

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学习,忽视了价值观引导。大多时候都是直白地将道理讲给学生,导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只懂得个大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创新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民族知识讲堂、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等,组织动员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表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是分享自己最感兴趣的民族文化,包括饮食、服饰、节日、风俗等,学生提前准备需要展示的图片、物品或小短片,每个小组在分享后,讨论自己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各民族文化,大家可以一起品尝各民族的特色美食,或者尝试动手制作各民族手工艺品,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感染力,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本文系2023 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BD2303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薇)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