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红河三村乡:三十年团结路 步步走来都是情

023.jpg

红河州红河县与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毗邻之处,有个名叫三村乡的乡镇,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民族团结、生活和美。

已是地处三地接合部,这样的美好场景实属难得。当地人也同意“难得”这一评价,不过这个“难得”里,还包括了30年来,红河县三村乡和周边几个村寨从械斗到亲如一家的历史转变。

水源引发的百年争斗愈演愈烈

三村乡和周边的垤玛乡、那哈乡、龙坝乡的争斗,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最初的原因,是争水。

据介绍,当地有一条水沟,叫打洞大沟。打洞大沟源头在墨江县龙坝乡,一路流至红河县三村乡。当地村民们多种植水稻,灌溉就依赖打洞大沟。水沟里的水就那么多,到种田的季节,水怎么分、灌溉哪里,就成为村民争论的焦点。

尽管曾经多次制定打洞大沟的分水规则,甚至曾两度刻碑存证,但现实中依然纠纷不断。从清朝同治、光绪时期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分水的纠纷都没有停息过。

协商、告状、打官司……都不能解决这一纠纷。最后,双方都企图用武力压制对方,械斗从此开始。纠纷和械斗的多次发生,又逐步积累历史积怨,进而引发更多的矛盾纠纷。

历史滑向了恶性循环的深渊。三村乡政府文化宣传员滕荣金介绍,人们争夺的对象,从水源扩展到山林、土地。引发冲突的导火索,小到各种类似于孩子吵架、打架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赶集都经常发生冲突,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024.jpg

民族工作队入驻12年砍断恶性循环

30多年前,为了化解矛盾,云南省政府把红河的三村、垤玛和墨江的那哈、龙坝四个乡,合并为黑树林地区统一管理。约一年之后,黑树林地区工委被撤销,省委、省政府派出民族工作队长期驻扎黑树林地区,并定下了“团结、稳定、建设、发展”的工作方针,向这个老大难问题开刀。

民族工作队当时的居住和办公地点,就在今天的三村乡,其遗迹至今还保留着。

在工作队和地方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黑树林地区发生了喜人的转变。当时省民族工作队领导胡忠文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经过8年多的努力,黑树林地区逐渐呈现出盼稳定、讲团结的喜人景象,昔日针锋相对的双方渐渐坐到了一起,两县的主要“父母官”们带头坐到一起,按照民族习惯喝下“同心酒”,表明在各自的任职期间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并许诺:“为官一任,稳定一方。”在父母官的带动下,干部间的交流逐渐多了,分歧少了;群众间走亲串戚的多了,戒备防范的少了;相互间的帮助多了,纠纷少了。红河的群众盖房子,墨江的亲朋赶来帮忙;那哈乡的村子通了电,心里挂念的是对面三村乡依期洛村这个“老对手”何日能通电。每逢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十月年”,4个乡的篮球队就汇聚在一起切磋球技,远近十村八寨的群众也身着盛装,坐在一块喝彩助威。过去比强弱,争高低,如今比发展,赛团结……

2001年3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黑树林地区民族工作总结表彰会”,这个会议标志省民族工作队在黑树林地区,持续12年的工作圆满结束,也标志着黑树林地区的民族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025.jpg

昔人已去团结信仰依旧根深树茂

转眼,工作队也已经离开三村乡十七年,但民族工作队为这里留下的团结、发展局面,甚至开创的工作经验,都得到了完整的延续。

自红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以来,三村乡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探索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路子。

围绕着“团结稳定”,三村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乡(村)、进家庭“五进”活动,讲民族宗教政策,说民族帮扶措施,谈民族地区的发展轨迹,在各族儿女心中树立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坚定信念。群众广泛参与“五进”活动,也加强了沟通联系,增进了民族感情。

同时,在扶贫、党建、普法等多项工作中,也“夹带”民族工作,充分利用走访贫困户、“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等机会,宣讲民族政策、发放民族政策宣传读本、组织民族政策法规知识测试等,普及民族工作相关知识。

此外,当地还通过展板、标语、歌舞等多种形式,积极展示三村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成果,歌颂民族团结的深厚感情,传扬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建设”“发展”方面,三村乡通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村、户等,为乡村发展注入发展资金;建立健全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发展基础;立足自身实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帮助村民外出务工等,多方谋求发展出路;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认真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为乡村发展积累后劲。

搞好团结,团结才能稳定,稳定了才能有精力搞建设、谋发展。就这样,三村乡的“八字方针”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姿态,30年后依然指着历史光明的方向。

026.jpg

民族团结带来的和美日子

现在的三村乡,已经难觅百年前争斗不止的场景。滕荣金说,“大家都忙着发展,这几年矛盾纠纷几乎没有了。”

三村乡属于立体气候,海拔1400米以上适合种茶,而低海拔地区则适合种甘蔗。截至2018年4月,全乡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4700余亩,建成茶叶初制加工厂17个,发展茶叶加工合作社5个,入社建档立卡户125户457人,成立了1个茶商协会。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地从云南知名的茶叶大市——临沧市引进企业,建设茶叶深加工厂,目前已完成建厂选址及征地工作。

甘蔗产业方面,当地也采用引进企业,发展深加工的模式促进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深加工糖厂初期建设已经进入尾声。建成后将引进全套生产线,年产量将达到3000吨左右,产值2000万元。

茶叶收入、甘蔗收入加上生猪养殖、务工等,2017年,三村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17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91元,相比过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全乡乡村公路全线贯通,保证了行政村通水泥路、自然村通路。曾经困扰了当地很多年的饮水灌溉工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三面光的水沟顺着农田蜿蜒,灌溉不再是难题。

027.jpg

电视、广播、电冰箱等电器成了乡村里的常见物,不少人家盖起了新房子。有的颇具勇气和头脑的,还做起了个体产业。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大梁子村的村民王发高,就利用示范创建项目中的产业扶持流转基金,贷款养起了牛,每年的收益“还不错”。

富裕起来的村民们更加重视教育。目前,三村乡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为100%。九成多的孩子读完了小学,进入初中,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学生,三村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27名学生发放补助3.8万元,保证了他们完成学业。

三村乡人口素质有了根本性提高。在政府层面,也很重视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全乡村组干部中有207名少数民族干部,444名党员中有399名少数民族党员,6个村支部书记全部为少数民族。

生活富裕,人口素养提高,又有助于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平时政府层面定期举行联防联调活动,红河县和墨江县的四个乡镇互相交流工作,分享经验。各部门、各单位还举办打篮球等联谊活动。如果发现有矛盾纠纷的萌芽,相关部门就事论事及时沟通,也能很快协调解决。

在民间,民族节日是相互走访的好契机。滕荣金介绍说,每年冬月哈尼族都有非常重大的“祭龙”活动,在此期间,周边各个村子都会选定本村各自的吉祥日,村寨间互相轮流走访。大家在一起畅谈发展思路,找寻合作机会,谁还会在意几百年前的争斗?当下的和美、未来的幸福,才更重要。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婆娑世界
大美云南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  城市民族网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