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壮族刺绣赏析

岁月

□  文  /  云南民族博物馆  王 飞

035.jpg

位于滇东南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南县,无论是壮乡苗岭,或是瑶山彝寨,还是街头巷尾,处处都是刺绣的天地。笔者在此仅对壮族刺绣作一些分析探讨。

壮族青年妇女的头饰、围腰心、围腰头、高帮布鞋要绣上图案装饰。儿童戴的猫头帽、花风帽、燕尾帽、月牙帽绣有花边丝绸,帽前镶有十八罗汉银器像,帽的左右两边挂有两串银器以示吉祥,壮族妇女的外衣绣有三角形、四方形花纹图案。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如被套、枕巾、桌布、窗帘、手帕以及妇女背小孩的背带、儿童披风和灵芝鞋等都要绣上花鸟小草点缀,体现出美的情致。

036.jpg

壮族刺绣由绣花针及丝线(又叫花线)来完成,泡花则要用空心针和十字线戳透面料修剪面料而成,刺绣是在绣花上下功夫,泡花则是在剪饰上花精力。壮族刺绣最有特色的要数泡花背带、儿童披风和灵芝鞋,仅背带芯的图案就千姿百态,有鲤鱼戏水、凤朝牡丹、龙凤呈祥、荷花金鱼、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一块普通的背小孩的布,经过加工绣制成为一件很好的民族工艺品,背带芯一般用红、白、绿平板绒作底,再戳上优美的泡花图案,四周用对比色或同类色的平绒、灯芯绒压边,再镶嵌上“狗牙”立体图案,作背口装饰,或点缀上一些亮光片,配上两条长的背带手,精致、美丽、结实、实用的特点就得到了完美体现。

037.jpg

壮族刺绣的彩色图案颇富魅力,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独特且神秘深奥。刺绣图案,可视为壮族从古至今的灿烂文化之一。比如,平常背小孩用的背带,一般上面都绣有鱼、桃子、兔子、苦瓜、蝴蝶等,鱼是祝愿孩子生活如鱼得水;桃子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养育他的艰难;兔子是说愿孩子将来的路跑得快、走得远;而苦瓜又表示孩子能够吃苦耐劳;蝴蝶则是比翼双飞的意思。这些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寓意深刻的刺绣图案让人回味无穷。 

039.jpg

刺绣品的色彩是有感情的,因为它是绣工们一针一线刺上去的,涵盖着民间艺人的审美感知。她们会根据绣线材料的特点进行创作,民间艺人还能巧妙地运用补色关系,黑白相间、红绿相衬,把各种色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使得色彩风格既和谐统一,又艳丽浓郁。例如:《肚兜上的刺绣》中间最上边的那是石榴花——寓意为多子;正中间是牡丹——寓意为富贵;下面两边是双飞燕——寓意为夫妻恩爱永结同心。这种特定观念的替代物,长期流传在民间。整幅制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且对称均衡,同时也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审美情趣。“万寿花纹”是一款彰显贵气的传统经典壮锦图案,图案源自古代皇室贵族,象征尊贵、长寿之意。“四福捧花纹”为传统的壮锦图案,图案中的蝴蝶围着花,意为四蝴(福)捧花,寓意有福长寿。“双鱼纹”为传统的壮锦图案,图案中的图形象征双鱼双飞,年年有余,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四燕纹”壮锦图案是壮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壮族人民结合生活中的日常所见所闻,创作了“四燕纹”的壮锦图案。燕子喜欢在民居房角落用泥搭窝,与人们和睦相处。壮族人民用燕子寓意生活美好,和睦祥和。 

040.jpg

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小广南村的陆怀芳介绍她的刺绣作品《壮族扣绣背被芯》时说:“图案中白色布条不仅增强刺绣作品的立体感,还传达了刺绣者对使用背被的孩子和母亲美好的祝福。中间八角圆形代表女子子宫,在宫内绣上牡丹尽显富贵;紧围着子宫的布条绣成四个蝙蝠形状,相连蝙蝠又用布条绣了四个寿桃,充分表达了绣者对孩子福寿双全的期许。在蝙蝠和寿桃中绣上了南瓜和葡萄寓意多子,绣上凤凰和蝴蝶寓意富贵及长翅高飞,绣上兔子寓意健康。绣片中部白色布条将绣片分为上下两片,上为天、下为地,故而绣者在上片绣飞鸟和长在地面上的六瓣花,下片绣了水中的水仙花和荷花。绣者以同音六瓣花期许孩子一生中时时结伴而行、伙伴永不分离。荷花则表示一家人阖家欢乐。”

(责任编辑  方绍荣)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