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剧《吴澄:盘龙英杰 桃源女儿》——红色印迹的社区传扬
◆文 /龙梆企
【编者按】
英烈故事不仅见证了党的光辉历史,也是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昆明市盘龙区桃源社区把吴澄烈士的故事,以百姓剧搬上社区舞台,演出10余场次,创新形式学习党史、传承英烈精神。
吴澄:(1900年—1930年),女,云南昆明人,毕业于云南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李国柱创建的云南青年努力会。经过“五卅运动”的精神洗礼之后,1926年初,吴澄经李国柱介绍入团;同年夏,经李鑫介绍入党,成为云南第一个女共产党员;之后,任云南省第一个党组织——云南特别支部的第一任书记,是云南出席中共“五大”的代表,中共云南“一大”的主持人。
1930年12月31日,吴澄因叛徒出卖,与丈夫李国柱(担任云南省团委书记等职),云南省委书记王德三、宣传部长张经辰,在昆明同时遇害。牺牲时,吴澄已怀有6个月身孕。
▲桃源社区“红色小剧场”剧目演出
党史剧在社区土壤上生根
采访对象:王芳(桃源社区党委书记)
今日民族:请问社区为何会想到要做吴澄烈士的话剧?
王芳:这是我们学习党史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新尝试,之所以想到这个主意,要追溯到2016年。当时,我们建立了社区党史馆,是云南省首家建在社区的党史馆。面积虽不大,但基本涵盖了中共党史的重大事件。其中的云南部分,着重展出了王德三、李国柱、李鑫、吴澄、马登云、赵祚传、张经辰、聂耳等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
建成后,党史馆迎来的第一批参观者就是我们辖区的老党员。其中一位老党员是南下干部,参加过解放战争。他参观完后很激动,眼里噙着泪水,对着我说了三个字:“好!好!好!”党史馆的成功,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可以从党史里面得到答案。社区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我们有义务也有优势做好党史的宣传教育工作。
围绕党史馆这个阵地,我们开展了很多活动。去年还专门邀请吴澄烈士的亲属、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党群工作部主任杨艳来现场讲述吴澄烈士的经历。吴澄烈士故居就在灵光街,与桃源街道一桥之隔。“为大家,舍小家”,吴澄烈士高尚的人格和革命牺牲精神,既真实,又震撼,后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她。
同时,我们也想,应该以什么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吴澄烈士,用什么形式来更有效地宣讲烈士们的事迹?办成普通宣讲,形式较为单薄,能不能让群众参与进来,主动学习、了解,并进一步成为宣讲者?经过讨论研究,我们组建了百姓小剧场——所有演员都来自老百姓,排演了这场话剧《盘龙英杰 桃源女儿》,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用心感受英烈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生平事迹讲好演好。
今日民族:话剧创作时遇到了哪些挑战?
王芳:百姓小剧场是2020年6月份成立的,我跟负责剧场的老师说,“你们第一个任务就是把吴澄烈士的事迹讲出来。”她当时说,“吴澄烈士的革命事迹我们都有所耳闻,但细节信息知道得比较少。”这更让我们意识到,传承革命精神、把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非常有必要。这是一件既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又具有现实激励意义的事情。
参排参演话剧的社区群众都很用心,他们在社区党史馆和我们一起不断学习、整理吴澄烈士和其他先烈的事迹。有的老人不单是上网查资料,还自费到实地考察,到昆明节孝巷(云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的地方)、蒙自查尼皮村(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参观学习。
另外,我们这个小剧组成员都是居民群众,他们虽然有文艺、朗诵的基础,但都不是专业演员,所以剧本做出来后,又花了半年时间排练,形成了第一个版本。因为最初考虑要做一个系列,第一个选吴澄烈士,只做10分钟。今年3月,区委组织部到我们这里过主题党日,我们举行了首场演出。大家都认为形式很好,但希望扩充内容,于是有了现在这个30分钟的版本。
从区委到街道,对这个剧都非常重视,由洪海波老师创作剧本,应宝驹老师担纲导演,杨瑞老师担任语言指导并旁白播音,剧组力量进一步加强。然后再经过一个月排练,新版正式开演,到目前已经演出了近十场。
今日民族:话剧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王芳:开篇是对昆明早期繁荣市景的展示;第二场介绍吴澄烈士从小就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烈士的父亲吴锡忠是一位正直的知名进步人士,鼓励吴澄追求进步。第三场是吴澄与李国柱的相识、相知、相爱,她是由李国柱介绍入团。其余的场景还有:在节孝巷成立党组织,在查尼皮主持“一大”,发起妇女解放运动,创办《女声》杂志,被捕入狱,牺牲,以及后人缅怀烈士,墓前的瞻仰等,总共9个故事。
今日民族:观众都有哪些,反响如何?
王芳:观众有社区群众,辖区内和附近公共单位,以及区纪委、市纪委等部门的同志。每次看完之后,台下观众都非常感动,掌声雷动。
我跟观众说,我们的演员不是专业演员,我希望每一名观众看这部戏,要看到他们发自内心对烈士的敬重。这个剧的定位就是让群众成为党史的宣讲者,所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而且是参与剧组的群众对党史的学习和领悟,所以,台上台下精神一致,历史和今天心灵相通。比如剧团团长曾靖芬老师,她扮演吴澄的狱友。她说,吴澄受刑完后拖到狱中来的那一幕,每每看到吴澄饰演者(汪建萍)的眼神,我都会忍不住要流泪。
另外,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党史剧不是一般的文艺演出,而是要常态化演出,要让这部剧在社区土壤上生根。演员都是社区退休的群众,并非外聘的专业演员,这也是我们社区百姓剧的优势所在。
▲盘龙区总工会到桃源社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发自内心的感情
采访对象:曾靖芬(剧团团长)汪建萍(吴澄烈士饰演者)
今日民族:请两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下排演这部剧的情况。
汪建萍:在创作及排演过程中,我们被吴澄烈士的生平经历所感动。无论是正式演出还是排演,我都被她们的事迹感动得落泪。你想,吴澄牺牲的时候才30岁,她的爱人李国柱才24岁。我常在想,自己30岁的时候是多么地幸福。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她们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今天的平静生活真的来之不易,革命先驱真的太伟大了。我与她们相比,相差甚远。
我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现在虽然退了休,但总觉得自己该为这个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使命。一定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驱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党旗是被鲜血染红的”。
曾靖芬:其实,我们团队的感受都跟汪老师讲的一样。我要补充的是,团队中党员同志特别多,大家对党史平时有着一定了解,我家里也有一些关于党史的书籍,但如果不是社区策划吴澄烈士这部剧,我可能不会对革命先烈有这么深入的了解。
我们剧社的演员,都把这次排演当做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虽然是退休的业余演员,但我们有发自内心的感情,好像身临其境,更能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
导演说,“你们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你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动了很多人。”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纷纷掉泪。先烈太伟大了,既悲壮又伟大,用语言很难表达出来。
排演的时候,还有一个插曲。
我和吴澄烈士的侄女是闺蜜。有一天,我跟她打电话,说我们演一个小剧,党史的——因为她就是搞党务工作的,我说你来看下。她说演什么?我说吴澄烈士。她说,吴澄是我“嬢嬢”(niāng niāng,昆明方言,即姑姑)。我说真的吗?你在跟我开玩笑吗?我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一个烈士的侄女是我的闺蜜。她不但来看了我们排演的第二版,而且提出了许多建议,因为她父亲小时候在吴澄烈士家里长大。
▲吴澄革命烈士后人杨燕同志到桃源社区分享吴澄烈士生平事迹
听吴澄的故事长大
采访对象:杨艳(吴澄烈士侄女,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党群工作部主任)
今日民族:您与吴澄烈士之间虽然没有共同生活的经历,但据我们了解,您与吴澄烈士之间的情感并未淡漠,吴澄烈士的革命精神在您的家族中也依然在延续。
杨艳:吴澄烈士是家中长女,亲生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吴澄烈士的继母,是我父亲的大姨,所以,论辈分,她是我的表姑妈。正因如此,吴澄烈士对我们家有着一些重要影响。
我父亲出生于1940年,小时候长年生活在吴家,深得吴澄烈士的父亲吴锡忠先生喜爱,他经常帮老人家研墨,听老人家讲女儿吴澄生前的事。晚年的吴老先生经常陷入对爱女的追忆中,于是吴澄烈士成了我父亲少年时代的楷模。吴澄烈士的革命事迹在我们家代代相传,我从小听父亲讲述吴澄烈士的革命故事,也让我始终觉得她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仿佛并未走远。每年清明,我们全家都要去黑龙潭烈士墓给吴澄烈士扫墓。
今日民族:吴澄烈士出生在怎样的家庭?
杨艳:吴澄烈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吴锡忠先生是清末成长起来的进步知识分子。1902年,吴澄出生两年后,吴锡忠作为云南首批赴日本留学生到早稻田大学读书,归国后即被清政府授予“农科举人”头衔。民国时期,他担任过农业学堂校长、省农会会长、农业局局长兼督办棉业委员、蚕桑总局局长等职,为云南农业、农业教育及滇缅公路建设作出过杰出贡献。1912年,吴锡忠在担任云南省农业学堂校长时,曾聘请朱德担任体操教习。吴锡忠还是云南著名书法家,今天还沿用的“福林堂”等牌匾就出自他的手笔。
吴澄烈士的家境比较优渥。她家在灵光街大鼓楼下(有的说是灵光街110号),临街四五间二层的门面,后有极大一片院落,院内有一栋二层楼房。当时的灵光街地处航运发达的盘龙江边,街市很热闹。这些条件也成为吴澄烈士1924年因为“罢教”辞掉学校工作,敢于“创业”的物质基础。而她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妇女创立的“女子合作团”经营织袜子、织土布、做咸菜等业务,有资料说作坊就设在吴澄家里。
今日民族:近代历史上的革命家,经常是以“叛出”旧家庭为代价的,吴澄烈士走了不同的路?
杨艳:吴澄烈士虽然早年丧母,但深得父亲宠爱。不过长女身份,让她成熟的比较早。无论在家里的弟弟妹妹面前,还是在后来的女子师范学校的同学、学妹面前,她确实都是人人称赞的“大姐姐”。她的父亲非常爱她,我从小听的故事里说,她的邻居们也非常喜欢她。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她的父亲也知道这个隐秘身份,并且最终同意了她建立在自由恋爱之上的革命婚姻。吴澄烈士28岁结婚,这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中很少见,她的丈夫李国柱烈士比她小6岁。这些打破世俗常规的行为能够发生在吴澄身上,也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对她的包容、理解和支持。
今日民族:吴澄烈士的同学杨静珊回忆,她们毕业时吴澄是第一名,后来昆明组织小学教师考试,参加考试的800多人中,只有来自女子师范的十几个是女生。但考试结果却是吴澄和杨静珊夺得第一、第二。吴澄和杨静珊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员。无论以哪个标准看,她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而最优秀的人都主动选择了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杨艳:吴澄烈士确实是各方面堪称优秀的人。1928年查尼皮党代会上,吴澄烈士担任主持人,代理王德三省临委书记一职。这次会议上,介绍吴澄入党的李鑫就当面表扬说,“哎!像吴澄同志,是个女同志。可是她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我们这么多同志,谁又比得上她!”随后,“整个会场发出一致而肯定的附议:‘对!大家应该向吴澄同志学习!’”(《忆吴澄李国柱两同志》)
参加这次会议的浦元宗非常佩服她,“吴澄同志穿着一件农妇穿的大袖子青色土布衣服,头发长得相当长,像农妇样的挽在头上,态度显得慈和,双眸带着微笑,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农妇。”
我听说吴澄烈士是个很讲究的女孩子,但为了革命需要常常化装,没有条件洗澡,从查尼皮回来后,她父亲差点就认不出她了,说她不仅晒黑了,整个形象就像一个乞丐。
今日民族:吴澄烈士对家庭和亲属有什么影响?
杨艳:影响是很大的。我父亲就经常以吴澄烈士为榜样。他放弃了在昆明财贸系统的工作,于1965年主动响应国家商贸下乡的号召去农村服务。他在富民县的一个乡镇工作了10多年,在当地结婚,我就是在富民出生的。我的大伯毕业后为支援边远地区的建设,离开昆明去东川投身革命工作,我的姑妈17岁入党,也离开昆明到玉溪工作。我父亲他们姐弟4人就留了我四叔1人在昆明照顾我奶奶。在我父辈们的心里都觉得有吴澄烈士这样的榜样,更不能落后于他人。2007年,我主动申请作为全省第一批新农村指导员,到宜良县南街镇羊街村委会工作一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做农村、农民的群众工作中,我一直以吴澄烈士和父辈们为榜样,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工作,农村工作对我的磨炼很大,真的是“一年农村工作,一生农村情”。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