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瞻天”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翻开历史画卷,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巍山县,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邪龙县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中,巍山古城拱辰楼北面有一块距今239年的“万里瞻天”牌匾。牌匾不在于它的笔力雄健、高古峻拔、气势磅礴,而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巍山各族人民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巍山这片热土从来就不曾离开过祖国的怀抱,是现阶段最能够深刻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见证。
表明了维护祖国统一和历史上对中原王朝的忠诚之心
从西汉建制开始,巍山都是西南地区维护祖国统一的表率。早在东汉建初二年(公元77年),邪龙县昆明夷卤承响应朝廷募征,率众人“平定哀牢王类牢叛乱”有功,被东汉王朝敕封为“破虏旁夷侯”。
唐代,偏居西南的南诏(蒙舍诏),以“独奉唐朝为正朔”的睿智,以“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世世奉唐”“万里忠臣”的忠心,雄冠南疆、德化方外。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姿态将西南边陲牢牢掌握在唐王朝疆域的大家庭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统一洱海流域,皮逻阁被朝廷授特进,封越国公、赐名归义。称皮逻阁“归义,挺秀西南,是称酋杰,仁而有勇,孝而兼忠”。这就是“家国情怀”的真实体现。
明清蒙化(巍山)左氏土司承袭南诏遗风,以“忠义为本的报国精神、团结互助的孝友精神、诗书起家的养学精神”,顺应朝廷“大一统”的形势需要,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在中原王朝的教化引导下,兴科举重教育,通过514年“武功文治”,将巍山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见证了巍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云南就已成为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的门户,中原王朝在云南各地设置的郡县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和这些地区的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链环,滇云大地成为沟通中原大陆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交通的大陆桥,也成为云南各地与中原地区和祖国各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巍山就是这一链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至今遗存于巍山境内的鸟道雄关、翁家丫口、永济桥、犀牛渡口等,便是巍山作为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重要古驿站的历史见证。古往今来,往来于这些通道上的人流马帮,靠着生死与共的信念,创造了许多巍山地区与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成就了巍山“茶马古道重镇”的地位。唐南诏为表明忠心,诏主就经常亲自或派人前往长安觐见、朝贡。朝贡的物品大多是“生金、瑟瑟、琥珀、象牙、马匹等,皆方土所贵之物”,朝廷则“赐锦袍、金带与缯彩、金彩银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王朝为了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把文化典籍作为对朝贡者的最重要赏赐。这种互动,不仅是物物交流,更是文化、思想的碰撞。
巍山民间流传着的“洞经古乐”,据载就是当时南诏奉献给唐王朝的《南诏奉圣乐》,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表演节目,它以南诏地方民族乐舞为基础,融合了汉乐经典和“龟兹”“骠国”以及南海音乐元素,还有道教的音乐成分,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在长安引起轰动,唐德宗令宫内乐工舞女学习模仿。《南诏奉圣乐》以乐舞的形式表达了西南各族人民“永不离贰”的心愿,是文化交融、民族和睦的历史见证,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段佳话。
体现了边疆民族地区对中华文化的极高认同
巍山县素有“文献名邦”“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早在东汉时,益州郡太守王阜就“时兴学校,渐迁其俗”。而唐王朝则向南诏“赐书习读”,“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南诏第一代诏主细奴逻就劝民习读汉书,敦崇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阁罗凤自幼“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从小学习儒家经典,深谙儒家伦理。南诏每年都派大批学子赴成都学习汉文化,“慕唐之礼仪威严,君臣之有序”“知中华礼乐教化”,形成了“尚文敦礼,尊崇儒学”之风。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南诏德化碑》和“南滇瑰宝”——《南诏图传》,成就了语言、文学、绘画、雕刻、乐舞等各方面在西南的长足发展。
也正是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南诏在开疆拓土之时,也不乏施行怀柔政策。《南诏德化碑》记载:南诏一直本着“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礼仪”的精神,恩威并施,既“耀以武威”又“喻以文词”,致使“倮形不讨自来,祁鲜望风而至”。最盛时期有了“东西南北,烟尘不飞,遐迩无剽掠之虞,黔首有古击之泰”的安定局面。这些溢美之词正表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西南各民族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展示出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团结统一大势。
到了明代,在明太祖朱元璋“武功以定天下,文教以化远人”的思想引导下,左氏土司继续保持地方稳定与发展。重视文教,积极兴建文庙、学宫、文献楼,兴办学社、书院,修建城池、桥梁及宮观寺院,推行科举制度,培养选拔出许多优秀人才。先后培养出文进士23名、文举人220名、武举人30名、各类贡生600多名。整个蒙化地区呈现出“文教兴盛、人才辈出”的局面,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蒙化被御封为“文献名邦”。1785年,蒙化同知黄大鹤题写“万里瞻天”的牌匾,字里行间饱含了巍山地区无数的前尘往事,不仅是对一脉相承的“大一统”“家国情怀”和“人文化成”“德化于民”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后世不忘这一传统美德的启迪鞭策。
表达了巍山人民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齐心协力迈向新时代的决心
1840年后,巍山各族儿女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为了抗日救亡,热血青年们奔赴抗战前线,参与了台儿庄等战役,后方各族群众参加了滇缅公路、铁路的修筑工程。解放战争时期,巍山各族优秀儿女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民青”、农抗会、“边纵”八支队、长山游击队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书写了一首首红色革命斗争的动人诗篇,不断延续和诠释着巍山各族人民“万里瞻天”的拳拳爱国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巍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在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谱写了三千劳力修通“关蒙公路”、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许多“集民智、聚民力”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安居、暖心、安全等许多惠民政策如春风惠及千家万户,浸润百姓心田,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巍山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人间烟火依旧。高悬于古城拱辰楼上的“万里瞻天”牌匾,经历了无数的晨昏转换,依然光彩熠熠。巍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巩固和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样板、文教科创新城、民族团结进步标杆”打造,带领全县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传承“万里瞻天”的爱国情怀,诠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以及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如今,无论是节庆假日,或是茶余饭后,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万里瞻天”匾额之下,闲谈对弈、打歌唱调、互动交流,无不畅快。时光不老,信念永存。巍山古城用温暖的怀抱护佑着各族百姓,续写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