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利村:全面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关注
文·图 / 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魏学红

龙利,傣语意为“打铁的地方”,与缅甸接壤,辖区国境线全长1.7公里,同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曼回村相距约1公里,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最抵边的一个傣族村寨,因为“一步跨两国”,被称为“极边第一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下,龙利村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强边、兴边、固边、美边、稳边工作,奏响了边疆群众幸福生活新乐章。

571ff5ead4dd82f334aa5dfcbcd75ad.jpg

塑形铸魂聚“合力”

积极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了“党员+N”网格治理责任体系,由1名党员、民警、团员、妇女和民兵联系 5 至 10 户村民组成7个网格,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实行做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有事多商量的“三事”工作法,建立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定的乡邻互助体系。厚植爱国爱家情怀,围绕“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的主题,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家家户户悬挂党旗或国旗。村规民约写入“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等内容,将守边护边、打击偷越国边境违法犯罪等内容列入其中。村干部带头做、带头讲,反复宣传,使国家、国门、国土、国民、国防意识深入人心。多年来,经过龙利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内无黄、赌、毒案件发生,无参与邪教人员,无邪教非法活动,无参与偷越国(边)境和走私(护)私活动人员,成为边境平安和谐村的典范。

产业赋能注“活水”

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多元产业发展。全村在发展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培育形成了“橡胶+火龙果、菠萝蜜等热带水果+玉米、小瓜等农作物+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打造出“林中有橡胶、田里有火龙果、院外有作物”的生态经济景观带。为拓宽增收渠道,党员干部发动村内能工巧匠培养出民间建筑工匠20余人,还依托打洛口岸积极带动村民参与边民互市。村小组还盘活15亩荒地和4亩鱼塘进行流转出租,填补村里无集体经济的空白。目前,全村种植橡胶700余亩、火龙果100余亩、小瓜等农作物60余亩,户均15亩,实现了户户有致富产业、人人有收入来源,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以上。

99f03936fc2d5449476ce03d312844b.jpg

联防联守画“同心圆”

1996年7月,打洛江暴发洪灾淹没了龙利村民世代居住的寨子,龙利村放弃距离打洛镇政府较近的搬迁选址而迁入现址,主动扛起“守住边境、守好国门”的政治责任。坚持“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全民联防联治模式,组建了军警民联合巡逻小组、巾帼服务队、青年志愿队、护村队、老年协会等组织,依托4任界务员、7名党员、15名民兵护村队和59户村民,将全村力量化零为整,将村寨治理、边境巡护各项任务统筹协同推进。并协调国门区域力量积极融入党政军警民大联防阵营,紧盯“一村(边境村)一线(国境线)一门(国门)”,坚决筑牢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龙利村边境管理、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已形成了多方力量参与、内外联动配合、村民皆兵的团结、和谐、安宁的局面。

f67301aa4baba89028fe05b52f10421.jpg

绿色发展绘“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成为龙利村村民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相关内容被列入村规民约。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成常态,党员干部、群众还签订了《保护森林资源户主承诺书》,全村林地面积达380余亩。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美丽家园统筹推进,依托田间、水系、墙面、房前屋后以及“四旁”闲置地,打造“田园+村貌+庭院”森林、花海景观带,还建立家庭环境卫生“大比武”常态化机制。全面清除旱厕,拆除邻里间“隔心墙”。用太阳能路灯、以气代柴、垃圾集中堆放处理、人畜分离等节能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如今的龙利村已成为“村外有作物、村内有美景;庭院花草香、室内卫生好;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边境田园观光综合体。

b43b3ac18bd9a278320fadae4e29452.jpg

睦邻友好促“共赢”

龙利村与相邻的缅甸曼回村有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贸易相通、友好往来的历史渊源。龙利村把维护双边友好和睦关系摆在突出位置,从1994年3月至今,龙利村先后由四位小组长担任界务员,认真传承守边责任,友好维护双边权益,并受到中缅双方边民的信赖。“守好国界维护好双方的权益就是我们界务员的责任。”第三任界务员岩相书说。龙利村还依托邻边区位优势和沿边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与曼回村的人文交往、边民互市和工作交流,在边境管理、产业互助等方面建立了联合行动、联通治理、联动发展等机制,延续世代友好相处的情谊,为边境的和谐稳定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