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平:从西南联大走出的中国辐射防护领域奠基人

人物
文·图 / 沈黎明

1他是我国第一台便携式核辐射探测器的研制者之一,探测器功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2他是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研制并投入运行的零功率反应堆辐射剂监测系统的研发者,为祖国核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进入现场进行核辐射剂量测算科研人员,计算出的数据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4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辐射探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辐射防护领域的奠基人李德平。

5李德平出任联合国原子能辐射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期间曾掷地有声地说:一定要让世界辐射防护界听到中国声音!

李德平院士.jpg

坎坷求学,读书刻苦保送进西南联大

李德平1926年11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兴化市,其家族为当地名门望族。先祖李春芳为明朝状元,内阁首辅,当地人在兴化四牌楼上为他立有“状元宰相”匾额一块。祖父李元宰是前清秀才,留日归来在北洋政府供职。父亲李继侗就读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留美专科,赴美留学后获耶鲁大学林学博士,是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回国后先后在南开、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母亲徐淑英亦出身书香门第。李德平诞生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到了上学年龄便进入清华大学专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求学而设的成志学校(现清华大学附小),入学后李德平学习勤奋,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就在他按部就班读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被迫迁往西南,志成学校停办。

为了躲避战乱,还没上完小学的李德平随家人回到江苏兴化,进入兴化开元观小学继续学习,一年后考入初中。李德平上初三时,日寇侵占兴化,为了不中断学业,李德平跟随四姑奔赴上海,就读于位于法租界的扬州中学。谁知读了不到一学期,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寇占领租界,学校停办,李德平只好又回到兴化。到了该上高中的年龄,家族中注重学习的亲戚们商量后,把几家孩子聚在一起,每家出份子钱请来当地几名好老师给他们上高中课。

李德平学完高中课程因战乱未能高考,便和几个同族弟兄相约去昆明,进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战时南迁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先修班学习。来到昆明,李德平顾不得欣赏春城的美丽风光和厚重的人文胜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由于读书刻苦成绩优秀,一年后被保送进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成为正式学生。物理系师资力量强大,同时还进行理化科学研究,开展各种实验,在班上李德平实验总是做得最好,常被同学请教做“小先生”。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三所高校返回北方,李德平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经历过特殊时期艰苦求学环境磨炼的他,回到清华园学习更加刻苦,每天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遇到不清楚的问题课后及时向老师讨教,课后则到图书馆复习当天所学内容,然后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生活常态,即便到了周末也很少外出游玩。

1948年,李德平顺利完成毕业,由于综合素质好,被学校留任,在物理系做了助教。虽然已经毕业工作,但李德平深知科学知识无止境,因此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仍孜孜以求学习,先后拜著名物理学家霍秉权与盂昭英为师深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李德平还一如既往地在实验上下功夫,经常为了一项实验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按时吃,直到得到结果为止,很快便以动手能力强在物理系出了名。

原“西南联大”校门.jpg原“西南联大”校门

名家选才,校领导推荐与核结缘

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出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不久,钱三强到清华大学物色人才,曾任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周培源向其推荐了李德平,钱三强相信周培源的眼光,欣然接纳。1951年1月李德平正式调入研究所,一入所,相关人员首先给李德平等新人上了一堂保密课,在介绍了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后,阐述了保密工作在研究所的重要性,这一课让保密意识在李德平大脑中深深扎下了根。随后李德平被安排到钱三强兼任组长的探测器组工作,开始从事辐射探测器的研发,以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钱三强曾说:吃面包就要从种麦子开始,要搞原子能就要从建造探测仪器开始。由此可见辐射探测器研发在核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科研条件十分艰苦,许多仪器设备需自己制作。其中用于辐射探测器的单级汞扩散泵便是重要设备之一,它的制作要用玻璃吹制,组里没有这方面专业人士,动手能力强的李德平便自告奋勇,用上大学时学会的玻璃吹制技能,找来原始工具“皮老虎”代替真空压缩机,在汽油产生的高温火源下,经过反复试验,将普通平底玻璃烧瓶烧制成单级汞扩散泵。在这个过程中,李德平表现出的担当精神和技能得到钱三强等老科学家们的高度赞扬。

此后不久,奉命去朝鲜战场考察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完成任务回国,向上级汇报后,上级给研究所下达了一项特殊任务,要求研制出一种便携式辐射探测器,用来鉴定美军是否在朝鲜战场使用了核武器。这又是一项保密级别很高的任务。当时从英国留学归来接替钱三强任探测器组组长的核物理学家戴传曾领命后立即想到李德平,要他和自己一起完成任务。他们白手起家,克服西方文献封锁手头能查阅到的资料很少、试验条件简陋等种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在制作工艺上下功夫,一次不行,就总结改进再试,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有时改进所需用具实验室没有,市面上又难以买到,李德平就自己动手制作。那段时间他每天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偶尔回家,家里人问他在干啥,老加班家都不回,他只是微微一笑回应“有新任务,忙”,具体干什么从不透露半个字。终于破解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便携式辐射探测器。此项研究成果1957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科学资金三等奖”。

辐射探测器研制成功后,李德平又与戴传曾一起,在将入射粒子或射线转换成电脉冲的电子器件计数管(又称辐射计数器)上展开攻关,研制出性能良好的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李德平参与研制的辐射探测器、计数管,为我国核工业的铀矿勘探和开采、中子物理实验、核武器研制、核试验、武装防化兵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测量手段,为我国自主研发核武器和核反应堆奠定了基础。

李德平接待外国专家(左四为李德平).jpg李德平接待外国专家(左四为李德平)

开拓前行,辐射防护成就卓越  

1958年,根据国家国防、经济建设需要,核安全防护研究提上了原子能研究所工作议程,所领导认真研究任命李德平担任组建起来的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自此,李德平踏上了辐射防护的科研之路。

多年来从事辐射探测器研制工作,李德平认识到辐射防护是从事核工业工作人员必备的自我保护条件。“如果自身都保护不了,那还能做什么工作?”他说,“我知道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会涉及大量复杂问题,有待多种专业协同解决,但我决不辜负领导信任,一定尽己所能开拓前行,做祖国核工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李德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2年,我国第一座生产用重水反应堆101建成,领导要求李德平协助完成反应堆周围环境测量。接受任务后他带领同事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当时没有任何现成的移动环境监测设备,李德平便设法借来一辆吉普车,装上气溶胶采样仪,再配上发电机,解决了“移动监测”问题。没有反应堆周围地形图,李德平就随机找些开阔地带,再随机找些不同样品进行环境监测。在那个年代,他知道现有条件下这种做法有一定局限性,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想得更远,他认为:虽然有局限性,但能得到第一手环境监测数据,等将来有了更好更先进的检测仪器,可以用新旧仪器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让环境监测数据延续下来。凭着这样一种知难而上的精神和远见,李德平常常一忙起来连轴转,很快组织设计、试制出零功率反应堆辐射剂量监测系统,并完成安装,这是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研制并投入运行的零功率反应堆辐射剂量监测系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举国欢腾、世界瞩目。早在试爆日期确定前的4月份,李德平作为专家就接受了组织科研团队参与爆炸现场核辐射剂量测量及生物效应实验研究工作的重任。领命后李德平立即组建了一支16人的精干团队,布置任务时,李德平只告知大家准备去西北出差,可能几个月不能给家人写信联系,同时郑重要求大家不许告诉任何人。直到数日后率队到防化兵某研究所与也参加此次任务的团队会合时,才告诉大家去参加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相关工作,严肃强调:此次任务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责任重大,每个人必须严格保密,绝不准向外透露任何信息,并要求所有人工作期间一定要不折不扣遵守国家保密制度。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李德平迅速带人进入爆炸现场进行核辐射剂量测量工作,在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核爆后辐射沾染区内地面辐射水平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并专门列成表格编出手册,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后来李德平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与国防、核工业建设相关的辐射防护工作,期间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撰写发表的论著《辐射防护的全部内容和实践的防护体系》对辐射防护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精辟见解,《受到射程限制时探测器几何因子之计算》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李德平亲自动手研制了一台场效应管静电计,这台仪器设计制造独特,除用国产场效应管外,仪器机壳、电子器件都是他亲手制作、焊接,仪器设计有可靠的接地装置以保证不被损坏,精心设计制作的仪器表盘,只有细心人才能发现其不均匀刻度。1981年4月,德国辐射剂量学专家科尔布教授应我国有关部门邀请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期间他用带来的高精度专业辐射仪与李德平自制的仪器进行对比测试,比对结果惊人地相近,证明李德平自制的仪器非常准确。李德平自制的这台仪器投入使用后,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效果,现在这件科技瑰宝已被国家保存。

1982年8月30日,苏联发射的一颗核动力卫星失控,未能进入轨道后绕地球运转,这一事件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关注,认为如果卫星残骸坠落在自己领土或海洋中,可能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于是纷纷采取应急措施。我国得知情况,中央迅速要求有关部委、各省市进行应急部署。当时李德平在设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华北辐射防护研究所(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任所长,山西省接到上级指令马上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华北辐射防护研究所,李德平被任命为总技术指导。他快速成立应急小组着手安排应急响应,一是对苏联核动力卫星坠落时放射性含量进行估算,二是对核动力卫星进入稠密大气层后大气污染程度进行估算,三是计算核动力卫星坠落于山西省境内的几率,四是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同时李德平还要求继续收集有关这颗核动力卫星的情报资料,所有监测仪器做好应急响应。最终卫星坠落在英吉利海峡,我国应急准备工作宣告结束。由于李德平率领的应急组响应快、方案完善,他们的工作获得了国防科工委嘉奖。

改革开放以后,李德平放眼世界,积极致力于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及相关机制的建立,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鉴于李德平在辐射防护领域的成就,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聘任他为主委员会委员,在任三届12年里他直接参与了推动国际辐射防护基本原则的建立与概念发展工作。1986年,李德平担任了我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中国辐射防护近代化”主要负责人,通过工作提高了我国辐射防护工作的国际认可度。1987年李德平出任联合国原子能辐射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在任期间他说:一定要让世界辐射防护界听到中国声音。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十年来李德平在辐射防护领域默默耕耘,取得了骄人业绩,他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认可,被公认为我国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专家,中国辐射防护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国家环保局顾问与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如今已98岁高龄的他仍关心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的发展,追逐这一领域世界最新动态,最近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他说:“有生之年,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为祖国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寥寥数语尽显一位老科学家的崇高风范。

(责任编辑  刘笑)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