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教育的高校实践

岁月
文 / 云南财经大学 李卫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应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体系,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特色研究平台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有形有感有效,融入课堂教学

(一)以“组合拳”做好学科建设

2023年2月,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四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考古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要打破单一的学科界限,调动各学科的参与积极性,构建起多学科、多角度、多团队共建的联合研究模式,搭建好学科建设的理论平台,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优势学科群,将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详实细致的数据展示出来。通过对各相关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二)做好课堂教学模式多样性建设

要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树立清晰教学目标,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等内容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课程,在教学素材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相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新生入学“第一课”、学校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学院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常态化学习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增加翻转课堂、组建学习研讨小组、设置专题参观等,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优势,综合图像、音频、视频、AI等形式和手段,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让高校师生更深层次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铸就的,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在长期的历史奋斗和融合发展中形成的,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

润物细无声,巧用“第二课堂”

(一)发挥高校文化场馆的平台作用

第二课堂和实践教育基地,承担着文化传承、艺术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任务,是培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要用好校史馆、宣传栏、广播站,以及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教育宣传活动。还可以同其他高校、社区携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讲解团队进校园、进社区,将高校文化场馆打造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主阵地。

(二)创办主题文化育人品牌

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深挖“中华民族一家亲”元素,依托第二课堂、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抓住入学教育、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中华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国梦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庆典活动、主题活动和文化品牌活动等,为各族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才华、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大学生深切感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增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各民族大学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在心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知行合一,发挥人才优势

(一)增强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性

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培训会和主题讲座,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通过“银龄计划”返聘一批具有丰富经验、政治可靠的退休教师重返课堂,聘请非遗传承人、民族领域研究专家、党校教师作为校外导师,开展特色课堂,丰富学校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充分结合和发挥专业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帮扶、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及传承等方面为民族地区贡献智力支持,同时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二是通过增加边远民族地区学生招生数量、加大学业帮扶、资助育人和就业帮扶力度等,选树典型,提高各族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好高校智库服务地方发展

充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建设高水平智库,是高校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紧紧围绕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为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发挥高校人才优势,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为地方做好干部培训、产业发展研究、企业发展咨询和乡村振兴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特别要遴选、组织一批科研人员,围绕中华民族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等方面,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产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引导性的理论实践创新成果。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优势,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  黄薇)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