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黄衣阿佤”服饰调查

家园

◆   文·图  /  临沧市佤族文化研究院  雷红莲

202303JY3-11.jpg

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临沧市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和普洱市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服装多以黑色为主色调,以红色为饰。但生活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的佤族,却因喜着黄棉花织成的或染成黄颜色的布料手工缝制的服饰而自成一格,从而被称为“黄衣阿佤”。

一、“黄衣阿佤”的服饰特色  

大寨,佤语称“悉尼”,位于耿马县大青山中段、南汀河南畔,距耿马县城85公里,聚居着3000多佤族。当地气候炎热,干湿分明,日照长,立体气候突出,很适宜黄棉花的生长。关于黄棉花的来源,当地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明朝永历帝朱由榔(桂王)从缅甸败北后逃难到大寨,当地佤族、傣族、汉族等群众救了他,为表达感谢,桂王留下一件黄马褂,当地人遂以黄色为荣,服饰逐步都选黄色面料,“黄衣阿佤”由此得名。

二说是黄棉花原来种在缅甸,那里有黄、白、黑3种棉花。一天,一只大鸟叼着3种棉花的种子飞过大寨,不小心让黄棉花籽掉了下来,在大寨这块土地上发芽生长,人们发现可将其棉花纺线织布缝衣,由此大寨佤族除了从事日常的农事生产活动外,还大量种植黄棉花,作为全家所有人的穿衣之用。

过去,“黄衣阿佤”的衣服完全靠手工织布制作,使用的有竹木制腰机和纺锤纺车两种。纺纱织布是每个“黄衣阿佤”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生活技能,全家老少的衣服都要靠女主人亲手织成。女儿出嫁时,娘家必须陪嫁一台织布机,以供她婚后所用。当然,走出深闺的女子必须对织布机运用自如,婆家第一堂课就是从看儿媳织布开始。现在,棉线不再手纺,主要是到市场上买,买来棉线后再进行染色。染色用的染料仍然保持纯天然性,主要是玉米面、饭豆、茶叶、榄树皮等7种植物。先将这些染料放入烧开水的大铁锅里煮透,然后再放入棉线,搅拌均匀,让棉线均匀着色,棉线染好色后,取出放在清水里洗干净,挂到竹竿上晾晒干、理顺就可以织布做衣服了。                     

“黄衣阿佤”服饰朴素大方。女子挽发于顶,头缠黑包头,上着黄色无领短衣,服饰上多镶银泡,下穿黄黑裙边的齐膝筒裙,腰系黑腰带,膝下用黑布缠小腿至鞋口。男女服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男性衣服后背绣有牛角图案,女性的衣服后背则绣有花。

每个“黄衣阿佤”妇女都有一套自己织的礼服,在重大节日里才穿。因此“黄衣阿佤”的节日差不多都成了赛装节,但爱美的少女,总是高兴起来就穿。“黄衣阿佤”服饰制作工序复杂,衣领和边角装饰精致独特,过去都要逢年过节才穿黄色新衣服。随着改革开放,这种黄色佤族衣服逐渐流入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而且价格不菲,成为当地佤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渠道。

202303JY3-2.jpg

二、加强“黄衣阿佤”服饰文化保护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曾有不少人类学家、民族文化学者深入大寨,就“黄衣阿佤”的服饰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但目前还没申报为国家级或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之制作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多数年轻人只愿意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意从事如此复杂繁琐、时间长见效慢的传统手工艺,现在只有部分老人仍然传承着服装制作的技艺。如今走进大寨“黄衣阿佤”村,很多农户家里虽然都摆放着一台织布机,但很大一部分已停止使用,原因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织布了,虽然40岁以上的妇女大都还掌握着一定的织布技术,但也因为织布成本增加,放弃了织布手艺,只有少数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的老人还操持着织机。古老的服饰手工制作技艺濒临消亡的危险。因此,加强“黄衣阿佤”民族服饰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黄衣阿佤”服饰文化保护意识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通过报纸刊登、电视专访以及互联网传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了解民族服饰文化对民族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特别是宣传及民宗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广泛吸纳和聘请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保护工作。向当地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制定好“黄衣阿佤”服饰保护工作规划,明确“黄衣阿佤”服饰保护范围、措施和相关政策、法规。

202303JY3-3.jpg

(二)加强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系统性收藏

“黄衣阿佤”服饰文化本就是由佤族人民自己所创造,因此,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本民族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强化佤族自身的民族服饰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引导“黄衣阿佤”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同时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利用摄像、摄影、文字、图片、3D立体等科技手段对濒危项目及高龄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尽可能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复制,给予数字化保护。政府要加强民族文化博物馆、乡村民俗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鼓励个人爱好者加大收藏力度,实现官方与民间并重,积极引导系统性收藏民族服饰工作,逐步实现对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创新。不断通过展览、展示活动,使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详细了解民族服饰的实用价值和文物价值,通过民族服饰这个桥梁增进各民族的沟通了解、增强各民族团结互助友爱。

(三)重视民族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及骨干的培养

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是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服饰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传统技艺,民族服饰制作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在抓好“黄衣阿佤”服饰文化申遗工作的同时,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充分发挥民族服饰传承人的力量,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同时采取措施提高优秀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地位和待遇,营造一个全民尊重技艺传承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并且利用节假日,不断扩大技能培训受训面,特别是要增强年轻一代“黄衣阿佤”对服饰文化的责任感,让他们树立传承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的意识,这样才能使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四)依托独特服饰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民俗旅游成为当下的旅游新风尚,色彩各异的民族服饰,为国内外游客进一步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搭建了桥梁,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精神享受。服饰不再仅仅是取暖的物件,还成为发展本地经济,实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产业。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坚持把发展产业与保护传承佤族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把“黄衣阿佤”服饰文化与发展特色旅游业相结合,把“黄衣阿佤”服饰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文化赋能提升佤风佤韵产品商业价值,推动“黄衣阿佤”服饰文化产品向生活、休闲、居家、旅游等更宽领域拓展。引导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市场定位,让产品在市场化、产业化大潮中推陈出新。因为“黄衣阿佤”民族服饰产业是以妇女为从业主体,依托手工技艺进行设计和加工制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绿色生态环保以及生产场所、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和生产规模灵活的特点,能够帮助当地佤族妇女实现创业就业,将民族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让民族文化真正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  方绍荣)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