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小坝社区:打造“互嵌式”和谐家园

示范

◆   文  /  本刊综合

示范社区名片

小坝社区隶属于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成立于2005年5月,辖区面积0.46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傣、回、哈尼等33个民族的居民1.09万户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2008人,占社区总人口数的8.2%。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云南省科普示范社区等。


202303SF04-1-.jpg

▲新时代民族团结誓词碑宣誓    赵芳  摄 

上午9:30,伴随着高亢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小坝社区升旗仪式开始。社区服务中心前的“家”文化广场上,辖区内党员、警察、城管、医生、退役军人、学生、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及公共单位代表面向五星红旗齐唱国歌,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浓厚的爱国之情在每个人的胸中久久回荡。

升国旗唱国歌、重温民族团结誓词、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是小坝社区各族群众每周一上午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小坝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从细微处入手,积极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推动各族居民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使社区成为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互嵌式”和谐家园。

抓党建,促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伊始,社区就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专设一间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统筹、协调、推进、考核工作,形成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各党支部书记认真推进、各族居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在上级有关部门帮助指导下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具体责任、建立工作台账、纳入考核管理;区级安排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创建,为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为强化理论武装,社区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制度,通过学文件、听讲座、看视频、写心得等方式,组织社区干部、党员和工作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累计完成集中学习讨论24次,讲党课13次,“万名党员进党校”2次。开展“互联网+日日学”活动,社区党员“云岭先锋”APP安装率达92%,通过网上党支部、云岭夜校、“云岭先锋”定出每周学习计划,在工作微信群中“晒出”学习痕迹,不断强化社区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对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与驻区30家单位党组织展开“支部共建”活动,组成“大党委”,推动专题党课同上、主题党日同过、民族团结进步同创,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为全面持久深入开展创建汇聚“头雁”力量。

抓教育,促团结

走进小坝社区,在主干道、广场、楼道口等人流密集区,“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标语、展板、宣传景观小品随处可见,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铸牢各族居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社区服务大厅,各族群众工作、生活照片墙上镶嵌的“家”字格外引人注目。“小坝社区聚居着汉族、彝族、傣族、白族等20余个民族。社区围绕传统中国文化记忆,以“家”为主题,将社区打造成为居民“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温馨家园。”小坝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

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原则,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改造,将原办公场地打造为六个主题区域:“回忆之家”,展示居民收藏老物件,承载最美乡愁记忆;“团结之家”,追溯各民族交往融合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之家”,提供非遗文化传习体验,保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之家”,提供书法绘画研习教学,推动坚定文化自信;“学习之家”,开展革命文化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之家”,践行为民服务初心,搭建共商共治平台。经过提升改造,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了各族居民常来常往的温馨家园,大家在此谈心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进了邻里之情、和谐了民族关系,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优化。

社区尊重各族居民在创建中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利用民族团结宣传月(周日)、居民大会、居民议事会等契机,向居民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创建活动意义,在树牢各民族马克思主义“五观”、坚定“五个认同”的同时,广泛收集居民对于创建和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凝聚共识,为创建工作汇聚起强大的人心合力。

2021年12月社区建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以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活动300场次,参与签名宣誓者3万余人,将“一心向党、爱国奉献、团结到底、命运与共、坚守初心、奋斗筑梦”的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植入各民族心间。通过社区公众号推送社区所获得的各项荣誉、创建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媒体对社区的相关报道,不断激发居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202303SF04-2.jpg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专题宣讲    赵芳  摄

抓服务,促和谐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抓早抓小”是重要的工作原则。小坝社区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建立起“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楼栋”的5级网格体系,由37名党员担任楼栋长、网格员,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前端、覆盖至楼栋、结对到住户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格局。平日里,党员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在社区各路段各楼栋开展治安巡逻、卫生督查、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确保民族政策宣传到位、社情民意反馈及时、联系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协商共治卓有成效。自社区建成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原则,在社区“大党委”领导下,与辖区44家企业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同时建立服务清单、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优化服务,着力打造“邻里情,一家人”服务品牌。

根据居民要求,社区开设了“幸福食堂”,为辖区60周岁以上的各族老人以及残疾、低保、特困居民提供6元一顿、四菜一汤的中餐、晚餐服务。在一站式大厅内增设民族政策法规服务窗口,不分户籍属地为各族居民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劳动技能培训、社区医疗服务、法规政策宣讲等服务,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创业就业、就医就学、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居民享受同政策、同待遇,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资源共享优势,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民生小实事”活动,不断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收集居民各类“急难盼愁”,列出党员“为民办事清单”35项,完成率、满意率均达100%,通过用真心爱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画出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

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引导各族居民组建歌舞、棋艺、茶艺、音乐等各类文艺队伍12支,不断丰富社区群众日常文化生活。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日,前后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晚会、“民族团结百家宴”、民族传统文化趣味游园等主题活动35场次,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社区不断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凯歌。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2月,昆明市与普洱、德宏、怒江、临沧4州市在小坝社区共同建设了“融荣与共实践中心”,为4个州市的优秀农特产品、扶贫产品提供线上线下展销平台。自中心启动以来,为各族农户不断扩大销售渠道、抢抓电商营销“数字快车”,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同时,还推进了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在文化上相互融通、在情感上相互依存。

2023年3月6日,来自昆明、曲靖、楚雄、大理四州市的34个社区党委书记在小坝社区共同签署“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跨区域大联盟共建协议书”。共建以“区域联动、常态协作、信息互通、密切配合”为原则,内容涉及机制体系联建、基层组织联建、队伍建设联抓、重点工作联动、品牌形象联树等,这是基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的有力探索。

启 示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小坝社区党委通过加强党建和联合辖区党组织共创共建,不断发挥“红色引擎”的强大动能,使“头雁”有力量、创建有方向、居民有依靠,有力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从细微处着手,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急难盼愁”,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创建工作汇聚起人心合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促进各族居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社区成为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和谐家园。

(本文基础材料由小坝社区提供)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