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新村社区:“五心”社区幸福多

城市
文 / 范春艳

·示范社区名片·

安宁市新村社区辖区面积3.21平方公里,下设10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13574人,共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305人。

2008年4月,为承接昆钢集团移交的社会化管理职能,金方街道成立了新村社区。成立之初,新村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集中的地方,一度是当地有名的“六多”区域——居住人口多、老旧小区多、老龄人口多、困难群体多、矛盾纠纷多、群众诉求多,管理服务工作任务艰巨。

10多年来,新村社区始终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持续开展各项工作,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环境优美舒心、文化娱乐开心、居住安宁放心、经济繁荣欢心、生活方便称心的“五心”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社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等国家级荣誉11项,云南省廉政文化示范点等省级荣誉18项,昆明市党建五好社区等昆明市级荣誉39项,安宁市级荣誉48项,各族居民群众给社区送来的锦旗挂满了一面面墙。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陈桂仙曾获“云南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社区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昆明好支书”等荣誉称号。

1.png

2022 年新村社区开展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

“有事就去找陈姐。”这已经成了安宁市金方街道新村社区居民遇事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话。

“陈姐”就是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工作站站长陈桂仙。在她带领下,近年来,新村社区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意识,立足为民、主动作为,创新“10个1”工作模式,开展“9心10送”特色服务,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如今的新村社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治安秩序良好、人际关系融洽,处处彰显着和谐、包容、务实、创新,成为昆明市城市多民族社区中的新标杆。

党建引领

植根一个核心思想。在开展民族工作中,社区始终树立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工作的核心思想。构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发动社区支部力量,抓住居委会特色队伍,广泛吸收各方面力量参加民族工作的网络机制,形成一核多元的共建氛围。成立了覆盖全社区的以党员为骨干的民族工作联络员队伍,负责联络服务工作,把民族工作的网络末梢真正延伸到家门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民族工作网络体系。

锻造一个组织保障。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社区全体村组干部及10个网格长为成员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十进”活动实施方案》中“进社区”创建任务,制定“进社区”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规范相关台账;召开民族工作研究会议、工作会议,组织民族政策宣传、学习、教育活动。

打牢一支志愿队伍。任职之初,面对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的现状,陈桂仙带领11个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对社区的4500余名昆钢退休职工开展了“一对一”摸排,得知社区共有精神病人15人,伤残223人,特困群体380人……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她开始思考服务群众的方法和途径,挨家挨户动员熟人朋友参与志愿者工作,30名党员志愿者通过“连心卡”,进行“一帮一”“二帮一”甚至“三帮一”的结对帮扶。在陈桂仙的带领下,社区下属的11个居民小组党支部全部实现了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其中四星级党支部1家,五星级党支部3家。通过骨干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组建了党员、老人、巾帼、青年、少数民族、侨二代、科普、治安等16支1890人的志愿服务队,开展“绿色新村”环保服务、“平安新村”安民服务、“温暖新村”爱心服务、“健康新村”惠民服务、“文化新村”乐民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志愿服务成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常态。社区还创新推行“区域党建联盟+”模式,530名区域党建组织党员加入社区党委,认领服务岗位。

完善一套工作机制。建立了组织保障、民族帮困、民族学习联谊、民族来信来访接待、处理突发事件等十项民族工作制度。建立矛盾和纠纷排查机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预案,定期召开民族工作分析会,研究和解决民族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更好地维护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

宣传先行

打造一个宣传阵地。社区党委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主线,切实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QQ、微信、LED显示屏等载体和打造“一广场、一条路、一专栏、一花草牌、一折页”的“5个1”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在民族团结广场不定期设点开展宣传活动,多方面、多角度地宣传,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筑牢一个文化阵地。社区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着力建设民族团结文化中心,打造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文化学习室和民族手工艺室、科普室,为辖区居民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提供长期免费开放的活动场地;打造民族主题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切实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文化阵地经常迎来各族群众的到访,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篝火“百家宴”、爱心包粽、“民族盛宴 · 你我相约”主题民族风情歌舞汇演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吸引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本着用活动吸引人、用文化熏陶人、用服务团结人的理念,社区组织“二十四节气”健康慢跑暨优秀传统文化讲堂、“8·8”全民健身运动会、“民族团结活动日”等活动,开展面塑、空竹技艺、书画展、剪刻纸培训、白族“三道茶”制作品尝会等特色文体活动,为各民族群众搭建团结、友谊的桥梁。

3.png

强化一个教育阵地。社区利用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对党员干部、各族群众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和民族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利用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固定党员活动、各种纪念日开展党员、群众学习教育。2022年,开展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学习共60余场,覆盖3600余人次。先后购买了“四史”等书籍2300册,使80%的党员家庭能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开展专题党课10次,参学800余人次。开展视频教学15次,参学500余人次。

2.png

丰富的社区活动

社区读书屋现有图书7000多册,内容涉及民族常识、法律法规、文学历史、励志心理、生活艺术和饮食健康等类型,在广大居民群众中营造了学科学、学知识、学文化的浓厚氛围。社区在民族团结活动中心设置民族团结书架,每天向各族群众开放,并经常性更新,让居民群众常学常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服务为要

树立一项品牌服务,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特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联合驻区单位、行业党组织,团结各族群众,群策群力,探索创立了以“爱心编织、爱心愿望树、爱心小饭桌、爱心敬老、爱心理发队、爱心义诊、爱心银行、爱心超市、爱心速递”这“九心”服务为基础的“十送”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网格化、链条式、全方位、广覆盖的关爱帮扶和优质服务,形成了党建联动、资源联享、服务联手、发展联促、和谐联建、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送祝福”:节日、生日为各族群众送上祝福。“送健康”:坚持健康体检,开设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大课堂等。“送政策”:以“接力棒”方式,把党委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第一时间送进千家万户。“送文化”:坚持组织文艺演出、送戏送春联、诗书画笔会、书画展等活动。2021年,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红歌大赛、舞蹈大赛、首届老年人文化节等活动,让各族群众活出精彩、乐出幸福。“送保障”:坚持把党和政府的低保待遇、惠民资金和帮扶物资不折不扣送到各族困难群体手中,发放补助资金25万余元。开展茶艺师、面点师、保育员等技能培训30余场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建立“生活困难群体扶助基金会”,共有3000余人次党员踊跃捐款70000余元,帮扶困难家庭800余户,受益2000余人。“送平安”:坚持为各族群众送上防火防盗警示书、治安维稳责任书等,开展治安巡逻、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等,积极开展平安社区、楼栋、家庭创建活动。“送关怀”:通过“邻里守望”为困难弱势群众免费提供“敲门问平安”、出入院接送、家居清洁、精神慰藉等日常服务。“送温情”:坚持节假日走访慰问辖区无业、失业群众,发放慰问金3000多人次共60多万元。“送环保”:开展植树、卫生整治、垃圾分类、传播节电节水小妙招等活动。“送和谐”:突出“大家庭、大邻里、大和谐”的理念,坚持举办 “民族团结一家亲”迎新联欢会、“最美一家人” 评选、“民族团结百家宴” 等邻里守望活动。

多方参与

实施一套治理模式,做好“五个维护”。以自治为基础,依托民主协商委员会,把基层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健全完善民主协商工作机制,通过“四会”引导各民族居民对社区的重大事务和社区治理中涉及到群众利益的问题,通过集体协商研究决定,真正把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定的参与机制落到实处。

以法治为保障,构建民族团结平安网。一是网格化管理为民族团结服务。结合社区实际,将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将城市管理、卫生健康服务、民情民意收集、服务代办、矛盾化解、平安巡逻等与居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纳入同一网格,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监督的“五有”工作机制,实现“一网管全部”。同时发动社区志愿者担任片长、楼栋长、单元长、小组长,通过日常接触了解、走访服务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疑难问题,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二是人民调解为民族团结护航。以人民调解工作为龙头,以支部矛盾调解员、信息员、法治宣传员为基础,以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为资源,把“一站式服务窗口”模式向小区延伸,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配合联动的基层信访工作网络体系和“大调解”阵地。社区还拓展出一套“警民互动”机制,充分调动了社区民警、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积极性,形成了群策群力、共同化解纠纷的合力。持续推进社区、司法“二位一体”法治化新格局。以“诉源治理工作站”为载体,开展“阳光司法进社区”活动、以案释法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服务,让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和用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真正实现社区矛盾化解 “专业化”“高效化”“便民化”。建立法律援助志愿“V”站,由专业律师挂钩服务,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农民工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利用传统节日、现代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搭建“老年大学”、厚德大讲堂等平台开展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树立典型,评选善行义举“四德”先进个人30余人,民族团结家庭、文明侨户、平安家庭、健康家庭等100余户,五好文明家庭100余户、优秀志愿者200余人、优秀党员100余名、卫生楼道30个、诚信经营户10户等。通过开展评选优秀和树立典型的活动,切实增强了广大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典型蔚然成风,整个社区展现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启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新村社区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加强基层组织、抓好宣传教育、搞好志愿服务和发动多方参与等各方面开展工作,实现社区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尊重、包容、欣赏、学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蔚然成风,推进了文明、和谐、平安社区的建设,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社区工作需要更多这样的社区党组织,扎根基层,管百家事,操千家心,不忘当年那颗“把社区建成一流社区,让社区群众生活得更幸福”的初心。

(本文图片由新村社区提供)

(责任编辑  赵芳)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