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 民族文化的互鉴与融通研究——以玉溪为例

观点
文·图 /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玉溪是多民族聚居区,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蒙古族、苗族、拉祜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常住人口的34.5%。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经济社会实现了长期的稳定与发展。

图像31754.jpg

峨山彝族“火把节”

一、在文化实践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一)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持续推进“聂耳音乐之都”建设,举行“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组建“聂耳民乐团”,建成“玉溪聂耳文化研究室”,持续打造“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红色学习线路。建成唐淮源烈士纪念馆、秀山朱德旧居,“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等4条红色旅游线路。用好“南疆丹娘”孙兰英纪念馆、“咪哩王”李和才故居等22个红色教育基地,建成“青花街”“十里文化长廊”等一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城市地标,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和“中华诗词之市”。

(二)深入挖掘保护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江川区李家山古墓群出土青铜器文物近4000件,获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牛虎铜案”,既是古滇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罕见的青铜艺术珍品。充分印证了中原文化和西南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江川甘棠箐遗址被评为“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玉溪窑、华宁陶、易门瓷与中原陶文化一起传承着中国陶瓷的精髓。

(三)尊重和包容各民族习俗,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玉溪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二月二”传统戏会、哈尼族“十月年”、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白族“米干节”、回族“古尔邦节”等。

每当节日来临,各族群众聚集联欢、共庆同享,巩固深化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完成易门龙泉寺、李鸿祥旧居等6个文保修缮工程验收。制定《玉溪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革命遗址保护认定办法和标准》。开展滇越铁路(玉溪段)及峨山县筲箕凹火葬墓群、易门至新平高速公路等文物考古实地调勘,对通海县河西老窑沟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完成江川文庙、甘棠箐遗址记录档案评审工作,开展《红塔区文物志》资料收集整理,编辑出版《通海碑刻集》,启动174块秀山匾联修复工程等。

(五)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的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做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排查,推进通海县、江川区、峨山嶍峨古镇文化馆站建设。推出“玉溪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成就展”“红色记忆——玉溪革命斗争史展”等一批导向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制定“百千万文化工程”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整合资金支持,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抽调业务骨干到乡镇、村组开展文化帮扶。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持续提供免费开放服务,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在中心城区建设“城市书房”“阅读驿站”“州城记忆书屋”三个新型阅读空间。

(六)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制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始终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始终依法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推进民族工作,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切实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3个自治县连续20余年没有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矛盾纠纷,民族宗教领域呈现出团结稳定和睦的良好局面。

二、文化互鉴融通存在问题及挑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宣传有待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着内容把握不精准、宣传覆盖面不广的问题。问卷调查反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的占55.57%,了解一些的占40.68%(如图)。

图像31776.jpg

(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新形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冲蚀着民族文化原有的样貌、生存及环境。现代媒体、电视、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精神生活的渠道和方式,淡化了民族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民族歌舞、服饰、民俗传承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不利于传播和普及。

(三)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总体规划。针对一些濒危的民族文化的立法保护还不够完善。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需进一步强化。开展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文化志愿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四)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基层人才队伍匮乏,缺乏专业文艺人才,领军人物更少,导致文艺作品精品不多,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数字化管理运用人才,导致文艺作品数字化推广运用滞后。年龄结构失衡,导致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后继乏人。  

(五)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衰落严重,文化惠民工程资金缺乏,部分基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馆(站)功能发挥不充分,使用面积不足、管理不到位、现有设备陈旧、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网络化、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六)文旅融合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开发和利用,难以形成产业,少数民族工匠和技艺传承者很难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影响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壮大,不能形成榜样效应。对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方式不够丰富。

三、推动文化的互鉴与融通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准立场方向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立场方向和目标要求,始终从政治上、大局上站稳民族文化工作的立场;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重要原则;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明确文化互鉴融通的目的。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把各族群众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共同推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夯实理论根基

1. 深入领会“四个与共”的文化蕴意。从历史文化中理解深刻内涵,如江川李家山出土古滇国青铜器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从红色文化中传承精神内核,如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呼唤声中找到各族儿女社会归属感和文化归属感;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领会重要意义,如脱贫攻坚路上,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六个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梦想。

2. 深化文化认同研究。深化对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和集合,研究其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铸牢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深化各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经验、情怀和民族记忆研究。从服饰、民居、饮食、手工技艺中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选择和集体智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统筹城乡发展,打牢经济基础

1.立足优势,倡导共同奋斗意识。强化“共同奋斗”意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了人员的流动和交流,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智力支持;发挥政策作用。用好国家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项目和资金,积极推动农村的发展。

2.贯彻新发展理念,倡导共同繁荣发展。始终坚持抓好发展经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充分利用好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原特色农业,发掘民族特色工艺,发挥民族地区生态产业优势,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

(四)完善政策举措,优化保障机制

1.完善政策保护机制。继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度的落实,发挥其继承、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法规,如制定民族语言、工艺技艺、民俗服饰、民族民间医药、建筑等单项性的保护和传承法规,加大对濒危民族文化抢救性保护措施;构建文化展示的网络数字平台和机制,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

2.完善协调机制。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各项工作有指挥、有推进、有监督、有管理、有考核;完善文化执法机构,乡镇一级必须成立文化执法大队,整治边缘端的文化乱象,坚决取缔和整治不健康的文化市场,确保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文化立法的保护和执法到位,凝聚健康向上的中华文化。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专业文化人才,让专业文化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发挥领军作用;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鼓励更多人走上学习、传承非遗技艺之路;选拔培养文化活跃分子,更好地传播先进的民族文化;培育文化志愿者,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建设中来。

(五)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文化内涵

1.注重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从民间文学到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美术,从民间工艺到民间建筑,从服饰、饮食到绘画、刺绣,从传统村落到民俗等民族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展现着独特的魅力。通过增强认识、完善制度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等措施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

2.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深挖各民族文化中富有活力的价值元素,赋予时代特征、时代气息,如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等等,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和话语体系;探索涵养民族团结的文化基因。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挖掘民族文化经典,对于隐形文化遗产,如各民族“毕摩”、歌手等传承人,首先做好田野调查,用科学手段留住历史、留住经典。同时深入研究共性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更好的传承形式,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

3.推进重要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研究中保护,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为重点,不断发掘重要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活化”民族文化遗产,将它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统筹谋划传承基地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六)增加公共文化的投入,筑牢保障基础

1.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行标准化建设,打造标准化传习所、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台、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探索数字文化建设,以数字化共享,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引入数字文化平台,即依托各公共组织与个体文化资源,利用VR、AR、3D等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实现文化传播的时空普及与内容升级,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

2.建立公共文化资金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优势,政府通过调整公共资源分配结构,加大对基层民族文化的投入力度;社会强化引导,调动各族群众和社会资本对文化投入的积极性;强化财政资金投入的先导作用,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均等化、服务保障标准化、服务效能一体化纳入对各级党政部门的考核指标;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实现。

3.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办法,积极挖掘与完善设施功能,优化服务、提高效益,确保群众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非遗保护、创作展演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探索数字化综合设施,推进5G网络建设,搭建数字平台,开展系列数字技能课程培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4.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加大文旅产品的供给,满足游客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文旅消费需求;推动数字赋能文旅“联姻”,让数字技术赋能民族文化展示推介,拓展文化融通的渠道和影响力;探索沉浸式文旅业态的应用,探索后疫情时代文化传播新业态,丰富活动形式,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让民族文化真正“活起来”。

(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动走向深入

1.强化宣传,重视舆论引导。一是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和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基层做实调查研究工作;二是总结经验树典型,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提高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2.推动衔接,注重相互联动。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坚持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党的惠农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同宣传、共推进。二是整合阵地资源,通过专题宣讲、主题征文、文体活动等,全方位宣传民族政策、展示民族风情、增进民族共识,搭建“共建共治”新平台。三是创新服务载体,通过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促进乡风民风转变,培育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的社会新风尚,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3.建立基地,发挥引领示范。建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加大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基地建设内容;提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经验,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互帮互学、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文化认同是其重要支撑,是“五个认同”最深层次的认同,推进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是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是少数民族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玉溪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把准文化互鉴融通的立场方向,通过推进中华文化的认同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重道远。民族文化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努力探索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这是各民族文化融通发展之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要。

(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调研成果,课题组成员为魏旭萍、李萌、王银宽、曹阳、胡霁玲、张雪松)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