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普洱“六个聚焦”推进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 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示范
文 / 普洱市民族宗教委 杨伟

8DD78866@C426A25F.96CB0265.jpg.jpg

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六个聚焦”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一、聚焦主线,全面推进全域创建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全过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推动普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研究示范创建工作2次以上。建立维护民族团结长效机制、“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督促指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表彰激励机制5项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方案、争创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一系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方案的出台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域创建工作。2022年启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2023年启动了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申报工作,对创建成效突出的单位开展市级命名,同时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命名。

翻开普洱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历史,涌现出的是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带来的是一曲曲普洱各族群众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2018年以来,普洱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3个县、2个单位先后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7个县、283个单位先后创建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1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391个单位被命名为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00多个单位被命名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二、聚焦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普洱市不断加强“一碑一馆一园一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建设(民族团结誓词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和干部培训基地),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党员干部层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市县(区)党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干部教育、纳入“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课程,引导党员和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层面,分层分类组织线上线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普洱民族团结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普洱民族团结园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江城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拉勐纪念碑等市县(区)现有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咨政作用。充分利用全市 1188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美丽乡村女子学堂、火塘夜校等平台,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民族政策法规学习,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入脑入心。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在普洱新闻网、普洱统一战线公众号等当地主流媒体开设专栏,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宾弄赛嗨”故事、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生动故事,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成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举办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国民教育层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等,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师生心底生根发芽。至今已创建 269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3039DBD4@299FCC34.96CB0265.jpg.jpg

三、聚焦文化浸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普洱市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优势,围绕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开展系列理论和实践研究,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研讨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一方面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园、广场、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和各领域建设红色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历史人物形象、传统节日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简单、清晰、具体、形象地帮助各族人民认识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当地优秀的中华文化符号,每年有10余万人前往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44个沿边幸福村均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覆盖率达到100%。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了“枝繁干壮”工程,创作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批文化精品。近三年,推出舞台艺术作品900余个,书法、美术、摄影作品1200余幅。创作的以民族团结互助机制“宾弄赛嗨”升华提炼的脱贫攻坚剧目《扶贫路上一家亲——宾弄赛嗨》、反映佤族在誓词碑精神引领下实现千年跨越的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北京震撼登场,与省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农民院士》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创作的拉祜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走上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江山如画》系列交响乐·普洱专场在央视总台国庆、春节、元宵等档期播出,受众超过2000万人次。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宣传报道和文学创作活动成果集结成《誓言》一书公开出版,连环画《丰碑上的誓言》、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实书籍《红色誓约》发行,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都为新时代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2020年1月,普洱市人民政府与省民族宗教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在昆明市共同开展了“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主题活动;2021年1月,普洱学院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座谈会;2021年6月,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和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组织了“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频座谈会。普洱市民族宗教委充分利用“民族团结+互联网”平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组织开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讴歌百年建党伟业”为主题的民族团结图片网上征集和展览活动。主题活动促进了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38EC6300@CA1D7520.96CB0265.jpg.jpg

江城:幸福小渔村土卡河

四是文化惠民聚民心。以智慧化“点单式”的文化服务配送方式,将文化惠民精准送到基层人民群众“家门口”,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5000余场次、观众近1300万人次,开展艺术普及2744场,受众达20余万人次。

四、聚焦乡村振兴,共建幸福家园

普洱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以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为抓手,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2022年累计投入资金7.94亿元,实施“示范乡镇”10个、“精品示范村”43个、“美丽村庄”198个。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12亿元,启动实施省级示范园3个、市级示范园5个、县级示范园2个。

二是围绕乡村振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住房等民生设施升级;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创建示范乡(镇)22个、示范村114个、示范路2640公里。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项目6个127.5公里,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212个620公里。建制村100%通客车,建制村物流覆盖率100%。

三是围绕乡村振兴加强民生保障。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10县(区)公立医院、103个乡(镇)卫生院、948个村卫生室均100%达标。

四是围绕乡村振兴加快发展粮食、茶叶、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全域提高基地化水平,全面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全力打造地理标志产品,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动农业、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22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和6.8%。

五、聚焦互嵌共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当前,普洱市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变化,为顺应这种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是城市民族工作规范开展。为鼓励各族群众在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对接协作工作机制,保障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全面融入社区,普洱市公安局制定实施了户政管理、户口管理、居住证管理等制度,同时依托社区强化信息采集和动态走访,加强网格化管理,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同时以易地搬迁为契机,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有序推进。首先,制定了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2年以来,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圆梦蒲公英·美丽中国  游中学学中游”研学、“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追寻红色记忆”“乡村学生看县城”、中老“亲情中华”夏令营等主题交流活动,使孩子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其次,制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鼓励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居住生活,鼓励支持内地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开发建设。2022年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仅上海市投入普洱市财政预算资金达3.63亿元,双向互派人员近200人次,引进东部企业20家,实际到位资金3.42亿元,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企业116家,投入资金5.8亿元。再次,制定出台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全面融入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推动旅游商品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开发。制作《漫游普洱生态之旅》推介精品旅游线路,涵盖寻味问茶——普洱茶之旅、中老铁路休闲之旅、民族团结——红色之旅、寻觅远山树林的味道——咖啡之旅等 8 条精品旅游线路。茶马古城景区积极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进措施初见成效。2023 年 1—6 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1122.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 108.6 亿元。

六、聚焦依法治理,共建和谐家园

一是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扎实推进民族立法工作,共颁布实施各类条例53件,其中自治县条例9件、单行条例41件、变通规定3件。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深入边境地区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宣传活动。

二是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辖区内各族公民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平等参与本地区各项事务。首先,建立风险研判长效机制,加大风险研判处置力度。每季度召开会议,定期开展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实施“高、中、低”风险评估等级制,准确掌握辖区内团结稳定基本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突出治安问题常态综合整治。如墨江县“383”维稳工作机制,不断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维稳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洱样本”,在成都召开的西南五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研讨班”上作为典型经验汇报交流。

(本文图片由普洱市民族宗教委提供)

(责任编辑  刘瑜澍)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