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云南实践

关注
文 /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竹君

从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现实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各高校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系统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体制机制与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重点难点堵点稳步破除,育人载体丰富多样,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

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云南各高校凝炼了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压实党建责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一体的党建格局,打造出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高校党建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不仅对云南大学百年成就作出充分肯定,更体现了对云南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云南在新时代新征程书写教育华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云南各高校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把牢民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发展、抓稳定,与党建、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总结,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各高校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之“纲”,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体制机制、载体渠道和方式方法,各高校先后制定实施了《“理解中国”育人计划实施方案》《融合教育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计划方案》等方案,不仅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且将其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评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融入干部教育、教师教育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了校院两级党组织理论学习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研讨学习、宣传宣讲、专题党课、主题党团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师生树牢“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

·多方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各高校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课堂筑基,实践、环境、网络、教师多方协同的强大教育合力。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固本强基作用。云南大学民族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云南省高校建成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成功申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设立13个民族教育相关基地、20余个研究基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堂教学研究。各高校为提高教学针对性,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凝聚智慧,精心打磨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挑选教学案例,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有序开展、见到实效。

(二)发挥实践活动的引导激励作用。各高校在建强课程思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的同时,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大课堂,依托各类育人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实践育人基地资源,联合西南联大旧址、红河书院、西双版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20个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聆听当地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辉煌往事等方式沉浸式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各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深入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开展宣讲、研学以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等边境行活动,协同有关部门开展“民族团结同心营”“看乡村振兴,悟民族力量”教育实践活动等。如昆明理工大学的同学已连续6年深入勐腊等地,构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长效机制;云南大学自2021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共立项79项,747名云大学子参与实践活动,以实践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三)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校园灵魂的体现。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在师生中开展“阅读一本有关民族团结的好书”、撰写一篇观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微视频的观后感文章、拍摄“我为民族团结代言”微视频、举办民族团结文艺晚会、校园民族团结主题井盖画等。同时以各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活动,比如:在壮族“三月三”期间,组织师生动手制作“花米饭”等特色小吃;在傣族泼水节期间,开展划龙舟、泼水送祝福等丰富交往交流交融的节目,增进各族师生相互了解。通过多种活动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情感共振、归属认同。

(四)发挥网络育人的最大增量作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宣传载体。各高校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云南大学通过同步课堂、双师讲堂等推动各族学生“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同时鼓励广大师生创作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堂等,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传教育、网络热点阐释,让“互联网+民族团结”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成为高校各族师生间交往交流交融之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五)发挥广大教师的立教之本作用。各高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思想认识,增强育人能力。结合实际与当地特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培训专项计划,如人才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在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打造过硬教师队伍,同时组织教师队伍到新疆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等教育成效显著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鼓励教师能在教学和科研上“扎得深”,能“走出去”,还要能“引回来”。各高校努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教学设计比赛、师德师风考核等,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将各高校打造成聚才育才的平台,成为我国边疆广聚英才、培育人才的一流人才高地。

·标志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近年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进一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各高校积极追求理论研究前沿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各高校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不断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2021年,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在全省设立首批2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其中,省属有关高校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设立5个基地,州市属地有关高校昭通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等设立9个基地。各高校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为核心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和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至2023年底,各研究基地向省民族宗教委报送研究报告28篇,从中评出19篇优秀研究报告,其中高校报送16篇并包揽12篇优秀成果。2024年度全省基地研究课题共立项24个,高校研究基地占15个。此外,各高校深入推进研究成果转化运用,通过课题研究综合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对有关领导和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和方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扎实深入开展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智囊团的作用。

各高校始终以实际行动努力建设高端智库平台,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出成果、出思考、出实招为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智力支持。如云南民族大学基于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的经验,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系列研究成果,此成果已获国家民委的认同并采用;云南师范大学创建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设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研究室等部门,与省民族宗教委、玉溪师范学院等七个单位建立联合研究基地,旨在依托高校科研力量,着眼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区域优势,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研究当前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实现民族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应用。此外,各高校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先后完成了文山州、德宏州等州市的评估工作,同时还承担了云南省各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协助丽江、保山、安宁、龙陵、金平等地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责任编辑  纳梦月)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