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族中小学生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路径——以云大附中的实践探索为例

观点
文 / 李学文 孙延松 杨洋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云大附中)是一所云南省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广泛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了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铸牢“主心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激发“内生力”;提高教师对相应课程的教研水平,夯实“基本功”;做好学校与帮扶单位的交流合作,搭建“连心桥”的创新路径。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应有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新时代,中学教育需要聚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上,久久为功,绵绵发力。为此,云大附中立足云南省情、学校校情,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校内教师撰写的11篇相关文章发表在《今日民族》《贵州民族研究》《云南省政协报》和《社会主义论坛》等报刊,5个案例、4个作品获省级、市级奖项,学校获批“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校”,积累了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经验。

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和繁荣各民族。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之所以能取得长久的发展和进步,究其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中“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云大附中在上级党组织和校党委的领导下,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之“纲”,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传达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精神,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体制机制、载体渠道和方式方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云大附中既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氛围营造,在官方网站、宣传栏、教室等处张贴民族团结海报,通过主题宣讲、专题班会等形式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用教育帮扶来助力人才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继编撰《云大附中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乡村振兴与教育兴边--云大附中教育帮扶实践创新研究》《云大附中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云大附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等论文集。

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力”。

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因此,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是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力”。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第一,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常用经典的名言、诗句来阐释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工作要求。学校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以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实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加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既要注重革命文化的理论教育,发挥理论的向导功能,带领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党史、国史,面向学生讲道理、摆事实,还要注重革命文化的实践教育,发挥实践的养成功能,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党史、国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前往革命、战争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第三,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引领着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感召和鼓舞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建设潮流中。在此基础上,云大附中积极挖掘云南民族地区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家校共育、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编写《天下国家》《凝聚价值追求》《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民族乐器展示活动》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设计案例59个,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鲜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通过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提高教师课程教研水平,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功”。

铸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筑基工程,需要学校提高教师教授相应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夯实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功”。

第一,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云大附中先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中心,遴选一批具有专业背景和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组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聚焦“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组织教师撰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及其构建路径》等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使教师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如学校3篇与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相关的教学案例被云南省社科院、省教育厅以及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的案例集收录。

第二,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云大附中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改革,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以普洱茶课程为例,学校将茶马古道以及各民族的知识纳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加深对民族团结、民族交流的认识。同时,云大附中积极开展生态教育课程、民族地区特色课程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校本课程开发。其中,民族文化类课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传承老昆明民族文化、走进西南联大、中华民族历史人物分享会、与茶初识等;民族艺术类课程:民族器乐团、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滇剧进校园、创意中国工笔画、走进中国工笔花鸟画、插花艺术、神奇的折纸、创意民族手工制作、书法入门与欣赏、花语与手工创意拼图等;民族民间工艺类课程:民族扎染、中国各民族结绳艺术、飞舞毛线 编织人生等。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生动呈现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牵的团结奋进风貌。

第三,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理。各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教学活动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引导各族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发展的历史,铸牢中国心、民族魂,促进各族学生积极交流、相互交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镌刻在学生心上。云大附中主动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研学旅行活动,依托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研究力量,借助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资源,挖掘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在西南联大旧址、陆军讲武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民族文化馆等处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结合学科课程学习内容,开展小课题研究、班级主题班会和专题演讲比赛等活动,感受各民族发展的历史。

四、做好学校与帮扶单位的交流合作,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心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主线。只有不断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续讲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繁荣的中国故事,才能不断汇聚起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力量。云大附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此,云大附中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教育扶贫的工作号召,主动承担云南省各地的教育帮扶任务,分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经验,帮助帮扶单位提升教学质量。云大附中坚决树立“教育帮扶和教育兴边”的工作理念,主动配合教育部、云南大学,对口帮扶红河州屏边县、怒江州福贡县和泸水市、迪庆州德钦县以及临沧市凤庆县等,为云南省教育扶贫工作和当地教学质量提升做出相应贡献,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心桥”,收集整理了第一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鲜活资料,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拓宽了实践渠道和实践基础。同时,附中依托《云南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云南中部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育实践及实效研究》《云南沿边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实践创新及实效研究》《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的实践及实效研究》《云南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革命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实践及实效研究》等5个子课题,辐射全省中部、沿边地区等多个州市兄弟学校,在州市26所中小学设立调研样本校,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2015年起,积极承担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安排的先后8批全省基层人才对口培养项目,全面促进“师师”交流。云大附中对来到学校研修的专业人才进行全程指导,培训有计划、考核有方案、结果有反馈,保障培训质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培训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名校长现场讲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组织研修教师撰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理论性或实务性文章,涉及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论文并进行展示汇编,加深各校教师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提高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整体水平。积极参与对屏边一中等校的对口帮扶,促进“校校”联动。从经验分享、案例介绍、校本课程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把自身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经验、案例、开发的课程等“送教到校”,帮助帮扶单位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  赵芳)

荐 读

云上花开
一家人,过日子

访谈

朱端强

云南航海外交家的“三大家…

虽然郑和、萧崇业和杨抡在外交成就大小上有着不同,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却一直影响至今。

林超民

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李道生

一生奉献怒江文史事业——…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得像一家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了边疆,驱散了阴霾迷雾。

徐霞客

如何认识徐霞客精神?——…

今年适逢徐霞客诞辰435周年,《今日民族》专门走访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范祖锜先生,就今天该如何认识徐霞客以及如何传承“徐霞客精神”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1499359208600723.png

关于我们  |  投稿入口  |  联系我们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友情链接:云南民族宗教网  |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民族博物馆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